杜 苗
(長江師范學院 重慶 404100)
淺析陳培勛早期鋼琴作品風格
——以《旱天雷》為例
杜 苗
(長江師范學院 重慶 404100)
陳培勛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與教育家,他早期的鋼琴作品多以廣東音樂為素材,加以西方鋼琴豐富多變的演奏技巧,實現了民族風格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旱天雷》就是陳培勛早期鋼琴作品的代表作,這是一首改編作品,不僅體現了豐富而濃烈的民族感情,也有著鮮明的民族音樂特性。本文將以《旱天雷》為例,從作品的曲式結構、音樂的民族性等方面出發對陳培勛早期鋼琴作品風格作一個簡單分析,對其作品鮮明的藝術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一個簡要的呈現。
陳培勛;旱天雷;作品風格
《旱天雷》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陳培勛對廣東音樂名家嚴老烈先生的揚琴曲《旱天雷》改編而成,該作品在充分保留粵調民族元素的基礎上大量地添加了西方鋼琴音樂的技巧與語言,完美地實現了音樂的民族風格與西方現代鋼琴音樂的完美融合,從而使廣東鋼琴音樂成為中國鋼琴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奠定了廣東鋼琴音樂在中國民族音樂中的地位,而且更可謂是獨樹一幟。
陳培勛,祖籍廣西合浦,1922年出生于香港,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教育家。他生活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廣東,耳濡目染傳統的絲竹樂種,因此,他對音樂有了更深的理解與獨特的感悟,再加上當時民族音樂藝術的潮流以及陳培勛對現代音樂鋼琴技法學習的經歷,種種因素的綜合使得陳培勛早期的鋼琴作品既有民族民間的靈氣,又有西方的文化底蘊。
他的作品主要以鋼琴曲和管弦交響樂為主,陳培勛對鋼琴曲的創作主要以改編為主,而且這主要出現于他早年的音樂創作中。比如他最為著名的幾首廣東音樂主題鋼琴曲《賣雜貨》﹑《思春》﹑《旱天雷》﹑《平湖秋月》都是創作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傳統樂曲為基礎改編而來。在陳培勛創作的晚期,交響樂成為他創作的主要形式。他的交響樂作品內涵豐富﹑主題鮮明﹑配器效果絢麗,有著深厚的民族底蘊。《我的祖國》﹑《清明祭》﹑《從頭越》等都是他這時期的代表作品。《我的祖國》由三首交響詩組成,這個作品每個音符都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與難以割舍的情懷。《清明祭》則是最能體現他管弦創作風格和高超水平的代表作品。
《旱天雷》是1959年改編創作的一首鋼琴曲,是由廣東著名音樂家嚴老烈先生的《旱天雷》改編兩次而成。嚴老烈改編成的揚琴曲《旱天雷》運用了“冒頭”等加花的手法,將樂曲進行擴充,旋律強勁﹑活躍,表現了人們久旱逢雨的愉快心情。陳培勛在廣東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大膽添加了鋼琴演奏技巧元素,使之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旋律上都增加了新的內涵。《旱天雷》是廣東音樂鋼琴曲中最為短小精悍的一首,大量運用了七和弦和九和弦等不和諧和弦,精心地刻畫了一幅極具感染力的驚雷圖畫。《旱天雷》以景抒情,運用了大量音程的跳躍,旋律流暢歡快,情緒熱烈,寓意了清末革命爆發如同驚雷般使人意志昂揚﹑發憤圖強的特殊韻味。
《旱天雷》原為嚴老烈根據粵劇《三汲浪》改編的揚琴曲,只有14個小節,雖然結構短小,但環環相扣,采用了傳統的合頭換尾﹑魚咬尾等寫法發展而成。陳培勛改編的《旱天雷》雖然保留了原曲基本的旋律框架,卻把原來的曲式發展為62小節,將原來的二部曲式擴充發展為A+B+B1的三部式曲式結構。在A中,陳培勛延用了嚴老烈原曲1至12小節的旋律,連續用了三個八度的下行跳進,切分節奏的靈活運用是本段的特色亮點。B段部分雖然是A段的變奏,但作者并沒有直接使用傳統的潤飾變奏,而是汲取了主題旋律的韻律,這就使得B段雖是A的變奏卻又找不出A的旋律,這就使得作品雖經過大幅度改編拉伸仍體現著原來主題的濃濃韻味。而從B段的后半段開始,直至B段結束,陳培勛使用了華彩樂句,運用了大小二度﹑大小七度﹑增四度的重疊的不協和和弦及變和弦,模仿了民族樂器揚琴的音色,從而產生了近似于雷聲轟鳴的音響效果,使樂曲更具感染力。樂曲B1段對B段的創造發揮更為大力大膽,分為兩個樂句,A1句運用了強弱的明顯對比,將樂曲一次次地推向小高潮,A2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堅定有力的跳音及五連音﹑六連音的主和弦分解音型的連續跑動,營造出一種輝煌﹑震撼的音樂效果,而且,在第58-60小節處卻又回到嚴老烈的《旱天雷》主題第13-14小節,這就使得對原曲的保持更加完整。乙凡﹑商﹑徵﹑羽是廣東音樂中最常見的調式,《旱天雷》就采用了乙凡調式來創作旋律﹑配置和聲,在作品中大量地運用小七度和弦,而且《旱天雷》在調式上又運用了六聲B羽調式,這就使得樂曲瞬間形成了極具魅力的民族特色。
陳培勛早期鋼琴作品所體現的民族特色是其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他在標題音樂內容的民族基本格調﹑調式調性貫穿的“粵調性”﹑音色技法的民族性等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改編和創作出具有中國音樂審美特質和藝術魅力的作品。
(一)《旱天雷》在標題音樂民族特色上的體現
標題音樂主要是指浪漫主義作曲家將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等其他姊妹藝術相結合而產生的又一綜合性音樂形式,這種音樂以文字作標題,來反映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思想內容,這種音樂可以用文字﹑標題來展示樂曲的情節或者是通過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來模擬自然的樂曲音響。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李斯特的《浮士德》都是標題音樂的代表。我們傳統的音樂就多以標題音樂為主,而陳培勛早期鋼琴作品標題音樂的應用也是其民族特色的一大體現。我國標題音樂除了具有文學性與畫面感之外,還更具有特有的東方文化的詩意色彩。《旱天雷》就是陳培勛標題音樂的代表力作之一,我們從這個題目就可以感受到凹凸有序的畫面感和激烈而欣喜的心情。陳培勛改編創作的《旱天雷》雖以自然景物描寫為主,卻時刻透露著人們歡悅的心情,整首曲調明快﹑活潑,極具廣東音樂特色,而且大量大音程的跳動,也極具對音樂主題的渲染。
(二)《旱天雷》在粵調調式調性民族特色上的體現
調式調性是指我國傳統音樂理論中樂音組合的特點,調式是指幾個不同音高的音按照一定的關系組成一個體系并以某個音為中心(主音);調性是指在一定音高位置上的調式。在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調式中,羽調式﹑宮調式﹑徵調式和商調式是粵調音樂中最常見的調性特點。陳培勛在對早期鋼琴音樂改編的過程中則堅持保持著五聲調性,這就使他的音樂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粵調風格。陳培勛在對《旱天雷》改編的過程中不僅運用了廣大音樂常見的乙凡調和徵式調,而且還大量運用三﹑四度關系轉調﹑同宮調式替換等創作手法。這樣的創作手法不僅使得《旱天雷》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品的風格特色,保留著濃郁的廣東韻味,而且也使《旱天雷》的音域更寬﹑更具有音樂潤感和跳躍的動感,這也使《旱天雷》更有鋼琴音樂的表現力和張力,更易使《旱天雷》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流傳開來。
(三)《旱天雷》在音色技法民族特色上的體現
音色技法是指要讓音色具有更加鮮明的民族色彩特征,對音色技法的大量使用可以豐富加強音樂的民族性,豐富民族音樂的色彩。陳培勛在對早期鋼琴作品改編的過程中就很注重對民族元素的使用,在他的鋼琴改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民族樂器的音色特點﹑演奏技法和音響效果。在《旱天雷》中他不僅采用了我國傳統的合頭換尾﹑魚咬尾的手法,而且還采用了廣東音樂中冒頭﹑加花﹑迭尾這些獨特的旋法和慣用語匯,這種加花變奏的手法用裝飾音把旋律裝飾起來,使作品更為豐富。
通過對陳培勛作品的梳理與研究之后,我們會發現,陳培勛作品除了具有濃郁的廣東粵調音樂風格特色以及中西音樂完美合璧的特點之外,強烈而鮮明的民族風格特色也是其早期鋼琴作品最為獨特的音樂風格。
(一)從地域文化分析陳培勛早期鋼琴作品的民族風格特征
陳培勛祖籍廣西,長于香港,他從小的音樂環境都是絲竹悅耳的廣東音樂。廣東音樂清新靜雅﹑曲調婉轉﹑音色清脆極富南國絲竹特色,其作品主要表達了南國地區獨特的民族風俗﹑生活狀態的情感與感悟。而且廣東沿海邊陲,歷來接觸新鮮事物較快較多,廣東音樂隨著西方音樂文化的滲透也發生著改變。陳培勛長期生活在這樣的音樂環境下對他的音樂風格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首先他早期的鋼琴作品都是以廣東樂曲為基礎,改編之后也仍然充盈著氤氳的粵調風味,他的改編大多體現在技巧與藝術形式上,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廣東音樂原有的風格特色。比如《旱天雷》﹑《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賣雜貨》等等,這些創作素材都是來自原滋原味的廣東音樂的小曲小調,既具有濃烈的地方民間習俗特色,也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征。陳培勛在對這些樂曲進行改編創作的時候雖然運用了大量的西方鋼琴技巧,但更注重對民族化音調和素材的發掘,這也使得這些傳統音樂通過西洋樂器獲得更廣泛的傳播,也使得陳培勛成為中國近代粵派音樂史上最為著名的人物。
(二)從時代背景分析陳培勛早期鋼琴作品的民族風格特征
任何音樂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陳培勛早期的鋼琴作品風格也是如此。陳培勛最為著名的五首鋼琴音樂改編曲都創作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后,他為了振興鋼琴事業,使鋼琴藝術有中國獨特的藝術特色,從第一首鋼琴改編曲開始,就努力通過自己的鋼琴創作發揚中國民族特色風格,他在鋼琴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我國傳統的樂器特點與元素,使他的鋼琴改編作品具有了豐富而鮮明的民族風格特征。比如《旱天雷》就創造性地應用了中國民族樂器的乙凡調,采用了縱向和聲的表現手法,并在旋律調式基礎上的七和弦﹑九和弦使用和聲變奏手法配置旋律,這就使得《旱天雷》在增加了豐富多變鋼琴技巧的基礎上仍體現出濃郁的民族意蘊的內涵。
[1]李洪玲.陳培勛的鋼琴創作成就從何而來[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01):95-96.
[2]陳麗芝.陳培勛粵調主題鋼琴曲的藝術特點與演奏探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3]田莉.淺析陳培勛的鋼琴改編作品[J].科技文匯,2010,(10):145-146.
[4]劉蕊.陳培勛廣東音樂主題鋼琴曲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5]趙雪.陳培勛鋼琴作品的藝術特色——以《思春》、《旱天雷》、《平湖秋月》為例[J].音樂探索,2011,(06):61-63.
J647.41
A
1007-0125(2015)05-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