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青
(運城學院 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永濟民歌的藝術特征初探
李青青
(運城學院 音樂系,山西 運城 044000)
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作為“民歌之鄉”,山西有著眾多流傳甚廣且題材多樣的優秀民間歌曲,而永濟民歌更有著獨特的魅力特征。本文從永濟民歌的淵源、基本特征、社會價值以及繼承和發展等方面作出論述。
永濟民歌;基本特征;發展
山西民歌種類豐富﹑數量繁多﹑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曲調優美,生動地反映了山西這塊土地的民情﹑民生﹑民俗,被譽為“民歌的海洋”。永濟作為晉南的“民歌之鄉”,有著眾多流傳甚廣且題材多樣的民間歌曲。晉南地區的永濟民歌題材廣泛﹑形式短小﹑旋律流暢﹑易于傳唱,地方風味濃郁,永濟民歌所反映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永濟地處山西省西南端,運城盆地西南角,位于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是山西省的南大門,是古河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永濟民歌歷史悠久,題材豐富,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傳統民歌的研究關注逐漸減少。2013年我們成立了課題組對永濟民歌進行了歷時一年的搜集整理,先后搜集到約45首永濟民歌:《共產黨恩情長又長》《太平調》《谷雨貼》《貼金牛》《五更勸夫》《光棍哭妻》《天下一人饑則我饑》《運輸隊長蔣介石》《哭妻》《四季歌》《十字歌》《表花》《拜年》《對花》《山歌》《女兒苦》《祭關公》《樂逍遙》《南風歌》《賣菜歌》《賣雜貨》《賣花》《哭閻錫山》《過新年掛紅燈》《秧歌調》《俺在這里打櫻桃》《啥時失陷了沈陽城》《女兒房中繡荷包》等。其中創作歌曲有:《村官》《登鸛雀樓》《守護健康》《我愛這片黃土地》《好父母》《黃河拴住了好兒男》《抗旱保豐收》《老家變了樣》《高原花轎》《老師辛苦了》《美麗永濟我的家》《黨啊黨我愛你》等。
永濟人民所演唱的民歌就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聲音,那些聲音高亢﹑嘹亮﹑舒展,富有山野風味,既有對祖國的贊頌之情也有描寫日常生活中的景象﹑生活中的哀怨以及男女情歌對唱等富有特色的民歌。
保存下來的并不多,民歌所演唱的內容主要有勞動﹑生活﹑愛情﹑婚姻以及贊頌等;直觀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以及社會發展情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主題鮮明。永濟位于政治文化中心,農民生活安逸,民歌多反映農民日常生活景象以及對祖國的贊美之情。民歌《共產黨恩情長又長》:“共產黨恩情長又長喲,要說不知道先說哪樁,她好比鮮花千萬朵,朵朵紅來朵朵香,哎咳哎咳喲,朵朵紅來朵朵香。”反映出了人民對祖國的贊頌之情。民歌《掛紅燈》:“正月里(那個)正月正,家家掛紅燈,紅燈掛在大門口,年呀么年太平。”正是人們生活中的景象的真實寫照,反映出農民生活安定。
(二)題材豐富。永濟民歌題材十分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運用反復﹑排比﹑對稱等手法,抒發生活的喜怒哀樂,旋律簡單,易于傳唱,口語化的裝飾音較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如反映男女愛情的歌《對花》:
男:我說一來誰對一,那甚么開花在呀在水里
女:你說一來我對一,蓮菜開花在呀在水里
女:生呀出才高呀
男:對呀對的妙,千枝花兒開,咱們玩花來,朵朵鮮花多么好,看哎咳呦。
《對花》是當地典型的反映男女愛情的民歌,以對話的形式,來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在永濟民歌中,表現男女愛情的民歌有很多,有傷感﹑思念的,如《光棍哭妻》:“正月初一是新年,賢妻去世,撒了男,早年間我有一個賢妻在呀哈衣兒呀哈喜喜歡歡過新年。”有表示不滿情緒的,如《罵閻錫山》:“罵一聲閻錫山呀咳呀,不由叫人咬牙關呀咳呀,實行了編組分地害死了老百姓呀咳,一百畝地一百畝草兵農合一把人虧炸了。”“編組分地”﹑“兵農合一”是閻錫山在山西農村的反動統治政策,其做法是:每三戶編為一組,從中抽一人當常備兵,一人當國民兵,留一人包種三戶的土地,這就是所謂的“兵農合一”。“虧炸”是晉南土語,意思是把老百姓坑害苦了,這首民歌反映出老百姓對政策的不滿。
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的有《賣雜貨》:“蘇州打貨杭州杭州賣呀么三個錢兒兩個錢兒賣呀,不圖賺錢只圖快呀,生意好買賣呀么呀呼嗨呼嘿。”表現出人們做生意的現象。
(三)唱詞特征。永濟民歌分為山歌﹑小調﹑秧歌和創作歌曲四大類。它的表現內容十分豐富,囊括了歷史人物﹑自然現象﹑生產生活以及愛情生活等諸多方面,涉及面非常廣泛。以下從唱詞﹑分句﹑襯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內容。永濟民歌一般用口語化的語言和朗朗上口的旋律進行創作傳唱。
一是反映民生民俗,有《拜年》《掛紅燈》《過新年》《賣雜貨》《賣菜歌》等。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
二是描述著名的歷史人物,以歷代著名的人物為題材在民歌中加以創作,使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通過這種渠道了解歷史,在文化傳承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運輸隊長蔣介石》等。除此之外,還有反映自然現象的民歌,有《四季歌》《谷雨貼》等。
2.分句。永濟民歌的唱詞結構以四句四句結構居多,此類民歌有《表花》《南風歌》《運輸隊長蔣介石》《掛紅燈》等。
3.襯詞。永濟民歌中大量運用了襯詞,常用的有“呀”﹑“哦”﹑“也嗨”﹑“得”等,這些襯詞有的是為了加強語氣,也有的是為了烘托氣氛。
(四)曲調特征
永濟民歌的曲調與地方文化﹑風俗習慣﹑語言特征有很大的關系,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長期的創作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
1.節奏﹑節拍。永濟民歌大多都采用節奏感較強的2/4拍,如《掛紅燈》《表花》《四季歌》《秧歌調》《共產黨恩情長又長》等。在永濟民歌中有少量的作品采用4/4拍子,如《南風歌》《天下一人饑則我饑》,恰當地表現了熱烈的情緒。
2.曲調用音。永濟民歌的曲調大都以民族調式(do﹑re﹑mi﹑sol﹑la)為主,如《山歌》《表花》《拜年》《過新年》等。在永濟民歌曲調中,fa和si也有大量的運用,增強了永濟民歌的地域風格特征。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多,永濟民歌在傳統音樂文化中逐漸消失,通過對永濟民歌的調查,我們發現當地會唱永濟民歌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永濟民歌即將在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中消失。
社會的變革為傳統民歌的生存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當今的音樂文化發展趨于多元化,新潮的音樂形式走進我們的生活,落后于經濟基礎的傳統民間文化正在漸漸消失。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有很多優秀的文化被傳承了下來,同時也有些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永濟民歌是民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它們傳承下去。
我認為應該鼓勵年輕的音樂愛好者虛心向老藝人們學習,使這些寶貴的財富得以發揚。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能夠讓永濟民歌綻放光彩。
[1]楊永兵.晉南傳統音樂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2]韓軍.晉之風——山西民歌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3]尚廣平.山西河東民歌初探[J].黃河之聲,2014,(16):16-17.
李青青,運城學院音樂系2011級音樂學專業。
J642.2
A
1007-0125(2015)05-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