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暉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廣西 桂林 541001)
20世紀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創建
廖 暉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廣西 桂林 541001)
本文主要分析了20世紀初期至70年代的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將該時期稱為音樂的“創建期”,分別從學術背景、學理淵源、學術內容、價值以及影響等多方面作了分析。針對20世紀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分析和評估,最終總結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具有人類學和音樂形態學雙重學術背景和學理淵源。其中,學術重心主要表現在各民族音樂的資料、實地考察以及音樂形態結構等基礎理論建設方面,為后期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及方法基礎,為音樂“拓展期”提供了觀念及其他方面的基礎準備。
20世紀;少數民族;音樂;研究
“民族”是一個歷史性人類學概念,民族音樂在歷史發展中,以“夷樂”“四夷之樂”“夷狄之樂”的身份進入到原宮廷王室,并且由專職樂官掌管,并進行練習培訓以及表演和賞悅。廣西少數民族在中國民族音樂歷史和現實的建設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創建了極為豐富的音樂形式以及音樂品種,并且為后續音樂的發展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理性認識。本文主要從雙重學術背景以及學術淵源領域進行研究,并將其進行發展和豐富。
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與民族學﹑民族音樂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領域關系。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是伴隨世紀初新文化運動中人類學所屬民族學﹑民俗學的興起而于稍后的30-40年代間開始萌芽,并且在民族音樂理論研究界的關注下,在50-70年代之間開始創建民族音樂研究,因此,筆者將20世紀70年代稱為音樂“創建期”,最終總結并歸納出音樂學術成果。具體內容表現在:
(一)音樂學術的萌芽階段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新文化的推動下,中國興起了人類學和民族理論研究等,在蔡元培的組織下,對全國各地民族學展開了考察和研究,標志著民族學的正式確立,興起了對民族音樂以及民族樂器的研究等,這一時期也標志著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開始萌芽。之后費孝通等人展開了對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形式研究,了解該民族的傳統音樂生活﹑音樂類型描述以及樂器專項研究等內容。在研究人類學理論及方法的基礎上,突出了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學科的特色,并且在音樂研究領域具有開拓性意義。筆者將當今民族音樂學和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最終歸結為藝術學領域,將其視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起。
(二)基于民族音樂理論發展少數民族音樂
20世紀50年代,和平世界到來,相關民族政策落實,形成了民族音樂文化環境,并以民族音樂形態描述和音樂類型調查為重心逐步展開研究。基于民族音樂理論研究廣西少數民族音樂,一方面,從認識上改變了過去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輕視和偏見,初步樹立了各民族音樂文化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價值觀念,有助于發掘更多少數民族的藝術特色,發展民族音樂的多樣性。另一方面,通過音樂來體現少數民族生活,根據音樂類型和音樂形態上的不同特色,顯示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形態中包含的音樂再創造價值和理論再研究的及時,同時揭示了廣西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研究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形態和理論對于推動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有著更大的積極作用。
20世紀50﹑60年代,歷史上出現了人類學分支學科民族學調查,帶動了全國少數民族音樂調查和研究,首次展開了大規模﹑大范圍的音樂體系研究,拓展對少數民族音樂及其社會歷史的調查,了解地方藝術特色,首次獲得諸多相關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資料,在這些音樂資料的基礎上,經過記錄﹑篩選﹑分析和整理,最終總結了16篇關于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概述以及音樂調查報告等相關內容。以壯族民歌為代表,描述和分析了壯族民族音樂“種屬志”的性質,從而體現了廣西少數民族特色。根據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理論及方法論,對其考察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創建了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研究。
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研究在創建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各民族中,主要以山歌﹑勞動號子﹑水歌﹑漁歌﹑兒歌以及風俗歌等形式表現出來,其中常見的單聲部有獨唱﹑對唱以及二聲部的重唱和多聲部民歌等,廣泛分布在少數民族地區中。以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使得廣西享有“歌?!敝Q。在創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過程中,民族音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廣西地區內共有12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是壯族。壯族音樂中基本的形式是民歌,并且還伴有豐富的歌舞音樂﹑民間樂器以及宗教音樂等。例如在歌舞中,撈蝦舞﹑扁擔舞﹑采茶舞等,富有深層民族意義,體現著民族和社會生活形態。廣西少數民族在音樂創建中,從學術研究以及音樂基本形態中,根據人們長期的生產勞動﹑社會實踐以及民間藝術活動等,最終構建了豐富多彩﹑絢麗奪目的民間音樂,使得這些音樂在創建和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形成自身鮮明并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風格特點。另外,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根據歌謠所反映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引歌﹑古歌﹑勞動歌﹑時政歌﹑習俗歌﹑生活歌以及歷史傳說故事等。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長歌﹑短歌,樂器伴奏﹑無樂器伴奏﹑單聲部﹑二聲部以及多聲部等。除此之外,壯族的嘹歌﹑排歌﹑歡歌﹑侗族的大歌等,都能代表具有廣西少數民族特色的民間音樂,為后期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創造提供了良好的藝術基礎。
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在歷史傳統文化特色以及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中,最終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結晶,以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音樂形式,促進廣西少數民族音樂不斷進步,為后來的音樂創建提供了現實性意義。具體表現為: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聞名中外,具有傳播意義。全國各地都在舉辦壯族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侗族花炮節以及京族唱哈節等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歌節盛會。因此,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創建和發展,有助于全國各地少數民族藝術交流﹑相互借鑒,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發揚各民族音樂特色。另外,隨著20世紀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在不斷研究和創建,基于地方特色音樂的發展,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改革和進步,鼓勵文化單位﹑教育事業相互促進,促進資產﹑人才以及技術等方面的溝通和交流,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推動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繼續創建和發展作了充分地準備,有利于開辟更多的少數民族音樂特色,傳承優秀文化傳統,提升民族音樂魅力。
綜上所述,在對雙重學術背景以及學術淵源研究的基礎上,進入20世紀的少數民族音樂研究,通過全國范圍內的調查和總結,最終歸納出不同特色的少數民族音樂形態。本文主要以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為代表,在音樂創建基礎上研究了極為豐富多彩的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由少數民族音樂的“創建期”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拓展期”,結合廣西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形態,傳承并發展了地方音樂,對于進一步研究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創建有著深層意義,提高了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內涵和音樂魅力。
[1]劉惠敏,曾美良,張文靜.對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運用的思考[J].中國音樂學院,2013(04).
[2]馮光宇,田聯韜,張應華.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創建[J].中國藝術研究,2014(20).
[3]崔迎杰,林科,謝嘉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研究的歷史與現狀[J].民族藝術研究,2015(13).
[4]杜亞熊,李安然,郭嘉.鋼琴鍵盤上的廣西少數民族童謠音樂的研究[J].中國民族大學,2015(18).
[5]王靜,雷嘉彥.音樂研究所在20世紀中國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中的作為[J].音樂探索,2015(39).
J607
A
1007-0125(2015)05-0091-02
廖 暉(1971-),女,籍貫:廣西馬山,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學歷:碩士,工作單位: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職稱: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音樂鑒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