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晶
(荊州市群眾藝術館 湖北 荊州 434000)
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舞蹈門類作品決賽于2014年10月13日在青島市開幕。13日晚在青島城陽區人民廣場舉行了廣場舞的決賽。13個廣場舞參賽作品依次登場,既有展現各地民族風情的作品,如充滿原汁原味膠東風情的《豪情鞭鼓俏秧歌》,在節奏歡快的音樂聲中,秧歌表演者充分展示了膠州秧歌“抬重、落輕、走飄、扭斷腰”的藝術特點。也有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作品,如五峰實驗小學和五峰文工團共同表演的原生態舞蹈《五峰板凳龍》,它代表湖北省登上了舞臺,板凳龍舞,是五峰土家族特有的民間傳統舞蹈,這個原生態的廣場舞延續了傳統龍圖騰的概念,同時還融入了五峰民族體育項目“竹馬”,讓“五峰板凳龍”更具民族特色,學生或腳踩竹馬,或手舞板凳龍,將土家兒女朝氣蓬勃的精神融入其中,形成了一種粗獷豪放,富有張力的廣場舞表演形式。這次廣場舞比賽體現了廣場文化活動是備受各地群眾歡迎的文化活動形式,它在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4日至15日,76個舞臺舞作品在青島大劇院展開角逐。參賽作品主題貼近生活,涉及鄉土鄉情、城市韻律、兵營生活、童心童趣等多個方面,包括民族舞、原生態舞蹈、現代舞等多種形式,用樸實生動的舞蹈語言描述了老百姓生活發生的新變化,展現了基層群眾昂揚向上的新風貌。參賽的舞蹈節目大多是各民族、各地的原生態舞蹈,同時也融入了一些新鮮的時代元素。比如《響·想·享》是由恩施州文化館創編的男子群舞。16個土家男子身著土家服裝,通過舞蹈再現了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整個舞蹈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肉連響,土家漢子的粗獷、對愛情的執著,都在舞蹈中得到升華。本屆群星獎關鍵在于“群星”的參與,群星的舞臺鼓勵群眾創作更多題材多元、形式多樣的作品。與專業的大制作相比,“群星獎”舞蹈作品更注重從小處著眼,題材緊貼老百姓生活,更容易打動人心。
通過這次觀摩,藝術創作中的有些問題引起了我們編導的思考,真正地藝術作品拼的是“文化”而不是“技法”,歸根究底,藝術創作的兩個基本問題可以歸結為:說什么和怎么說。作品在題材的選擇上大致有這樣幾個類別:一個是從日常的生活中提煉形象,從生活中選擇出典型細節作為支撐點,在巧妙地藝術處理中凸顯出主題并使之升華;二是花鳥魚蟲類的題材,這類題材的關鍵是要形象美,要獨特,作出自己的氣質來;三是抓取意境和藝術形象的創作;四是從民俗中提取素材和形象,把自己獨特的文化傳遞給觀眾,但是這類作品還要繼續挖掘,因為民俗的東西已經做了很多年了,今天的編導僅僅把民俗的東西展示在臺上是不夠的,還要思考為什么做它,要通過它表達什么。民俗文化中那些典型的文化符號,讓我們感受到某種精神和文化的情懷。將原汁原味的非遺文化帶到舞臺上,不僅能夠打動觀眾,更能夠幫助這些即將消逝的藝術找到延續下去的方式。
近期,為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部署,深化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宣傳教育活動,繁榮文藝創作,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引導人們堅定理想信念、構筑精神支柱、培育良好道德風尚,中宣部、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日前發出通知,于2013年12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文藝創作活動,并在2014年10月新中國成立65周年前后,遴選一批優秀作品進行第一次集中展示。活動以“中國夢”為主題貫穿始終。創作包括詩歌、小說、散文、紀實文學等文學樣式,戲劇、音樂、舞蹈、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動漫、曲藝、雜技、美術、書法、攝影、民間文藝等藝術樣式。作品要求原則上以新組織創作為主,風格與體裁、題材不限。一要注重思想性。主題鮮明突出,基調積極向上,充滿濃郁時代氣息、民族特色和健康生活情趣,刻畫最美人物、頌揚道德模范,謳歌人間真情、傳遞社會正能量。二要注重藝術性。鼓勵藝術表現和風格的多樣性。多講述發生在身邊的凡人小事,構思巧妙、以小見大,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三要注重觀賞性。做到形象化、具體化、生活化,見人、見物、見精神,避免概念化、說教式,力求符合受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審美習慣,耐讀、耐看、耐聽。
近一階段應該開展以“中國夢”為主題的文藝創作活動。要準確領會中國夢的精神實質,把握好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基本內涵,要生動反映人民群眾用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風貌,藝術展現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奮力拼搏、夢想成真的感人故事,不斷增強文藝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適時的推出優秀作品,讓優秀文藝作品走進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