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婭琪
(寧夏西吉縣文化館 寧夏 西吉 756200)
縣級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之我見
王婭琪
(寧夏西吉縣文化館 寧夏 西吉 756200)
根據《關于加快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通知》文件規定,我縣唯一的一家國有文藝院團——西吉縣文工團的體制改革雖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改革進程中存在很多問題和難點。本文借鑒周邊市縣文藝院團改革經驗,提出了幾點利于我縣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的對策和建議。
縣級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建議
一是堅持“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把妥善安置原有演藝人員作為第一要務。甘肅省平涼市﹑縣文化部門下屬的四家事業單位演藝團體,都把妥善安置現有職工作為重點,確保改制過程中職工參與,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體現了全國文藝院(團)改制中“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政策要求,將原有人員均劃歸原縣(區)文化館非物質文化傳承中心,分別實行全額事業和差額事業編制管理,實行“40”﹑“50”人員提前退休政策。
二是組建演藝公司,強化了內部管理。從全國文化體制改革來看,組建演藝公司是當前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要求,也是盤活文化演藝資源,使演藝團體走向市場,激活創作活力的有效載體。如平涼市崆峒區文化演藝公司成立后,隸屬于崆峒區文廣局的國有公司,其法人代表為文化館副館長,立足地方傳統劇秦腔,主打特色劇目《笑談崆峒》的創作排演,積極開展送戲下鄉;平涼市崆峒山藝術團屬崆峒旅游集團下屬演藝企業,以歌舞為主,重點立足旅游景區演出,實行完全企業化管理,完成場次多,效益較好。這些演藝團體在改制后均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管理模式,即事業和企業并存,并對原有職工實行編制在事業單位,崗位在演藝公司,實行“雙重管理”,企業考核,對其績效工資和獎金完全實行企業化動態管理,有效解決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管理積弊,體現了“能者上,庸者下”,激發了爭相工作的活力;同時,演藝企業根據自身演藝事業需求,自行招聘年輕演員,既解決了現有演員老化和行當﹑舞蹈演員缺少的問題,又解決了地方特色劇目后繼無人的困惑,有利于地方文化演藝事業的發展壯大,對弘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具有深遠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三是堅持改制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的理念,政府給予了不同程度的幫扶措施。當前全國市縣級演藝團體在改制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系列困難和問題,地方政府主導文化演藝事業要唱響主旋律,更好地傳承地方特色文化,就要切實挖掘創作創新,以不斷適應群眾新時期文化需求為導向,注重社會效益,送戲下鄉投身于基層農村社區公益性演出為主渠道,承擔一些政策性的宣傳引導和重大活動演出,寓教于樂,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是地方文化的“窗口”,使其在新時期傳承發展,多創排體現地方民族特色的精品劇目,都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我縣文工團體制改革之路如果想走的長遠,必須要成立演藝公司。成立演藝公司以后,才能有效解決了市(縣)屬演藝團體后繼無人的問題,一些原有演職人員都是經過多年培養和實踐,對地方特色劇種和演藝事業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研究,如果改制僅僅劃歸文化館等事業單位后,不再成立演藝公司,缺乏新老傳承,使原有地方特色劇種演藝傳承后續無人,出現萎縮直至消失的危險,不利于地方特色演藝事業發展和發揚光大。
一是成立文化演藝公司。新成立的演藝公司為縣文廣局下屬演藝企業,原文工團職工編制設置在縣文化館,80%工資由財政撥付,建議每年將現有在編人員20%工資由政府作為完成公益性演出任務的獎勵工資撥入演藝公司,由演藝公司對演職人員按照出勤﹑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等進行績效考核,按勞分配。既解決了演職人員的后顧之憂,又促使了內部優化管理,有效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二是建議縣財政在經費方面予以扶持。演藝公司成立當年建議縣財政一次性注入貨幣資金80萬元,用于演藝公司啟動和演職人員招聘,此后四年每年撥付50萬元,5年后取消財政扶持費用,由公司自行運行發展。
三是建議實行企業唱戲﹑政府買單的模式。演藝公司成立以后,按照縣委﹑政府中心工作創排有關主導產業﹑惠民政策﹑文化旅游﹑計劃生育﹑民族團結﹑法制宣傳等劇目,建議政府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四是在政策方面予以扶持。西吉縣文工團自成立之初創作演出推陳出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創作演出的花兒歌舞劇作為新劇種載入《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曾八次晉京演出,三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開幕式演出,并東渡日本交流演出,先后兩次被授予“全國烏蘭牧騎式”先進團(隊),并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全國‘三八’紅旗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按照文化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支持轉企改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精神,“允許轉制院團使用原事業單位名稱”的要求,可延續使用原“西吉縣文工團”名稱,使其無形資產品牌效應得以積極發揮。
I03
A
1007-0125(2015)05-0250-01
王婭琪(1979-),女,漢族,大專學歷,現為寧夏西吉縣文化館三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