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國
(深圳市寶安區文化館 廣東 深圳 518000)
談建國后群眾藝術活動的蓬勃開展
王偉國
(深圳市寶安區文化館 廣東 深圳 518000)
新中國成立后,各項建設事業蓬勃興起,群眾藝術活動也隨之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我國群眾文化迅速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是群眾藝術活動的蓬勃開展。
建國后;群眾;藝術;活動;蓬勃開展
解放前的舊中國,由于反動政權的長期統治,群眾藝術活動已是蕭條殘敗,奄奄一息。新中國建立后,各項建設事業蓬勃興起,群眾藝術活動也隨之蓬蓬勃勃地開展起來。為繁榮和發展整個社會主義藝術,豐富人民的文化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
全國解放了,新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廣大人民群眾以無比歡欣鼓舞的心情,歡慶勝利,歡慶新中國的誕生,歌唱光榮的中國共產黨,歌唱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歌唱人民的新生活。老解放區的革命舞蹈和許多文藝節目,迅速向全國傳播﹑普及,在城市﹑農村﹑廠礦﹑部隊﹑學校﹑機關,群眾文藝活動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其群眾性之廣泛,情緒之熱烈,形式之豐富多彩,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
群眾文藝活動中最容易普及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是革命歌舞和戲劇。《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解放區的天》﹑《東方紅》﹑《咱們工人有力量》﹑《歌唱祖國》等革命歌曲,傳遍祖國各地,嘹亮的歌聲到處飛揚。革命歌曲鼓舞了人民的革命和建設熱情。扭秧歌,打腰鼓,很快成為群眾性的活動。許多廠礦﹑學校﹑農村,部隊﹑機關﹑團體,都組織了秧歌隊﹑腰鼓隊,許多業余劇團﹑群眾文藝演出隊,都排演了《白毛女》,《血淚仇》﹑《劉胡蘭》,《赤葉河》,《苦海翻身》﹑《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等節目。祖國大地,到處都傳唱著歡騰高昂的革命歌曲,到處都可以看到熱火朝天的革命群眾文藝活動。
新中國成立以后,新的革命群眾藝術活動,之所以能迅速向全國普及,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客觀上,這些群眾文藝活動反映了全國解放后廣大人民的心情和愿望;另一方面在主觀上是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提倡,把新的革命群眾文藝活動作為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活躍人民文化生活的一種重要工具;同時,也是廣大的群眾文化干部﹑專業文藝工作者深入工礦﹑農村﹑學校﹑街道,積極組織和輔導人民群眾開展革命群眾文藝活動的結果。歷史實踐表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只有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才能順利地﹑健康地開展起來。
我國的民間藝術活動,源遠流長,本來是極其豐富多采的。但是,解放前在反動政權的統治下,社會黑暗,民不聊生,民間藝術活動日趨衰敗。全國解放以后,由于黨的文藝政策和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我國各民族民間藝術活動又迅速恢復﹑繁榮起來,特別是一九五三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和一九五七年舉行的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對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發展與繁榮,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從一九五三年四月一日到十四日在北京舉行。以大區為單位,六個大區都參加了會演。每個大區舉行一臺晚會,會演節目包括少數民族的民間音樂舞蹈。參加會演的有職業的﹑半職業的民間藝人和業余民間音樂舞蹈能手。
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于一九五七年三月十日至二十二日在北京舉行。這次會演以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為單位,參加會演的節目共有292個,參加演出的人員包括28個民族。
這兩次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發展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重視和關懷。兩次會演是對建國以后貫徹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發展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的一次檢閱。各地演出的民間音樂舞蹈節目,既保持了民族民間的藝術特色,洋溢著濃郁的泥土芳香,又去掉了原有的某些不健康的東西。這對交流經驗,貫徹黨的文藝方針,促進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的進一歩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使許多長期被湮沒﹑近乎失傳的民間藝術重見天日。例如:河南的《對花燈》﹑浙江的《百葉龍》﹑貴州的《跳腳舞》和安徽的《十二月花神》等,就是一些將要失傳而被挖掘搶救出來之后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的優秀節目。貴州省參加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的優秀節目《紅軍燈》,是用群眾喜愛的花燈形式,反映貴州人民熱愛紅軍的一個節目。這個節目,在解放前由于反動統治的禁令,長期沒有演出。解放以后,原作者蔡恒昌老先生又將它進行整理,并親自參加了全國會演,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大會的嘉獎。
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七年的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引起了各地對民族民間藝術的普遍重視,大大推動了發掘和整理民間藝術﹑團結民間藝人的工作。會演中的優秀節目迅速在全國推廣。有些節目還參加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獲得了國際獎。這些節目受到各國人民的贊賞,被譽為“東方明珠”,為豐富世界藝術寶庫,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會演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群眾文藝人才,如云南的黃虹﹑內蒙的寶音德力格等,有些同志后來成了著名的專業藝術家或者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的領導干部。
節日群眾文藝活動開展的情況如何,是群眾文藝活動發展與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
我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在節日期間,都要開展各具特色﹑豐富多采的群眾文藝活動。解放以前,由于反動統治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我國少數民族的節日活動,長期處于消沉衰落狀態。解放以后,由于黨和政府的重視,節日群眾文藝活動又廣泛開展起來。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具體組織和輔導下,一九五零年的新年,春節文藝活動,開展得熱火朝天,盛況空前。全國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愉快心情,歡慶全國解放后的第一個新年——春節,從此各地政府文化部門每年都把開展春節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專門頒發文件,作出安排部署。
和漢族一樣,在解放以后,我國各少數民族也都遂步恢復了豐富多采的群眾文藝活動。如蒙古族的那達慕﹑維吾爾族的肉孜節,回族的開齋節﹑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花山節﹑壯族的三月三﹑侗族的平安節等等。在這些傳統節日中,群眾文藝活動十分活躍,參加的群眾很多。以貴州省為例,全省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共有四百四十八個,萬人以上的活動就有一百八十五個,據不完全統計,全省每年參加節日群眾文藝活動的各族人民達2百萬人次以上,在傳統節日期間,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已成為我國各族人民節日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各民族的傳統節日都有各具特色的豐富多采的群眾文藝活動。同時,這些傳統節日多在農閑季節,經驗證明:認真搞好節日群眾文化活動,對發展和繁榮我國社會主義文化藝術有重要的意義。開展傳統節日的群眾文藝活動,要認真貫徹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政策。既要尊重各族人民的風俗習慣,繼承民族民間藝術的優秀傳統,保留民間文藝活動的特點和風格,又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推陳出新。
G241.3
A
1007-0125(2015)05-02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