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芝
(哈爾濱市阿城區松峰山鎮文化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談我國群眾文化管理的逐步加強
高健芝
(哈爾濱市阿城區松峰山鎮文化站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加強領導和管理,是保證群眾文化健康發展的關鍵。為了適應這種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政府文化部門、工會組織、共青團組織和部隊等有關方面,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在總結新的經驗和研究新的問題的基礎上,對群眾文化的管理逐步加強。
我國;群眾文化;管理;加強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開展起來了,各種群眾文化事業機構和群眾文化組織建立起來了,群眾文化隊伍逐步壯大起來了。
建國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加強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文化部門逐漸從宣傳部門中分離出來,成為政治機關中的一個獨立工作部門。總政治部和各大軍區軍種﹑兵種設立了文化部,軍﹑師政治部設立了文化處(科)。這些文化部(處,科)負責管理部隊的專業文化藝術工作和群眾文化工作,團政治處設立團俱樂部,連隊設立群眾性的俱樂部,專門負責管理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建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逐步形成了文化部門﹑工會系統﹑共青團系統和部隊系統的群眾文化事業體系和管理體系。
各個系統的群眾文化事業自成體系,同時又是互相聯系的,各系統的群眾文化事業是整個中國群眾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群眾文化事業又是整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各個系統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群眾文化事業,要結合各個系統的實際情況進行;同時它們之間又要互相聯系,加強協作,密切配合,否則,就必然互相矛盾,抵消力量,或者造成重復浪費。建國以后,政府文化部門和工會﹑青年團組織等有關部門,通過聯合頒發有關文件,聯合召開會議,聯合舉辦群眾文藝匯演等措施,彼此之間加強了配合和協作,促進了整個群眾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例如,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文化部和全國總工會,兩次聯合發出關于加強廠礦﹑工地﹑企業的文化藝術工作的指示;一九五六年,文化部和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出關于配合農村合作化運動,開展農村文化工作的指示,一九五五年,文化部﹑全國總工會和共青團中央,互相配合,舉辦群眾業余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會;一九五七年,文化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和民委共同舉辦第二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等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有關部門之間密切聯系,加強協作,是建國以后,發展我國群眾文化事業,加強群眾文化工作的一條重要經驗。這是社會主義群眾文化事業開展的一個特點,而且彼此配合,加強協作的內容和形式,要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不斷充實和改進。
建國以后,經過短短幾年的恢復和建設,我國財政狀況迅速得到了根本好轉。一九五三年,我國開始了國民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的國民經濟建設開始進入有計劃的按比例發展的新階段。政府文化部門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建設發展的要求,制定了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規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是比較順利的。全國文化館由一九五三年的2455個,發展到一九五七年的2748個;全國群眾藝術館從無到有,一九五七年建立39個(主要是省級館),全國文化站由于采取了壓縮的方針,由一九五三年的4296個,減少到一九五七年的2417個,全國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由一九五三年的8355個,發展到一九五八年的31604個。在這個時期,隨著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農村俱樂部有了迅速的發展,許多農業生產合作社建立了農村俱樂部。
總的來說,在這個時期,我國各項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經濟建設的發展基本上是相適應的。但是,對群眾文化設施的建設有所忽視。表現得比較突出的是文化館。一九五七年,我國大多數地方雖然建立了文化館,但是,許多文化館的館舍狹小破舊;不少文化館只有辦公地點,沒有群眾文化活動場所;有的文化館連館地也沒有。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指導思想上片面強調物質建設,忽視群眾文化生活。此外,片面強調文化館的輔導工作,忽視文化館的陣地活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和其他群眾文化事業機構一樣,文化館應該有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和設備,這是由文化館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是由發展與繁榮群眾文化藝術的需要決定的,文化館的陣地活動和輔導工作兩者不可偏廢,而且要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沒有相應的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和設備,文化館就不成其為文化館,制定文化館等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規劃時,不能只下事業發展指標,應該在規劃事業發展指標的同時,把落實群眾文化設施的經費列入規劃中。
G24
A
1007-0125(2015)05-02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