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哲明
(韓山師范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廣東 潮州 521000)
葉子是一條線索,把松散的全文串聯起來。作者對葉子的描寫貫穿全文。作者把大量筆墨放在葉子的生長環境上,著重突出其生長環境的逐步惡化。小說先寫到約翰西一片一片地數著葉子,狂風暴雨中的葉子,這樣惡劣的天氣情況,多像約翰西此時的處境——艱苦的經濟條件還有最惱人的肺炎。接著是黑夜里愈加無情的風雨,我們對藤上那片脆弱的葉子已經不抱希望了。但風雨過后,拉開窗簾,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葉子卻充滿生機。葉子的頑強也喚醒了約翰西的求生欲望,她的健康狀況逐漸好轉,最終轉危為安。而這片葉子,恰恰是貝爾曼用自己的生命創作的最偉大的作品。至此,一個老畫家舍己救人的故事脈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蘇和約翰西因為相知成了好朋友。約翰西患上重病,蘇盡心盡力地照顧她。蘇安慰約翰西,鼓勵她說康復的可能性非常大。
從醫生對待約翰西的一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出,醫生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很體貼,充滿人道主義。為了不增加約翰西的心理負擔,他從不當面談論她的病情。
關于約翰西,我們應該看到的是她回心轉意后堅強的意志。恍然大悟后,堅強的意志幫助約翰西戰勝了可怕的疾病。她那頑強的生命力值得我們欽佩。
貝爾曼是小說的靈魂人物。作者首先描繪了貝爾曼怪異的長相,然后講述了他在藝術上的失敗,刻畫了一個窮困潦倒、脾氣怪癖、沒有同情心的形象。可是從“Old Behrman,with his red eyes plainly streaming”,我們又感受到了貝爾曼對約翰西的關心。除此之外,有關貝爾曼的描寫主要只有最后一段,通過蘇的話,我們仿佛看到了貝爾曼冒著暴風雨,費力地在墻上畫出那片紫藤葉的場景。至此,一個無私奉獻的形象躍然紙上,一顆赤子之心令人動容。
歐·亨利常常在結尾處使故事情節陡然反轉,一切出乎讀者所料,但細思一切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往往從文章一開始就逐步埋下伏筆,一步步引導情節的發展,到了結尾處則一語道破。《最后一片葉子》敘述了約翰西覺得最后一片葉子預示著自己的生命,然而隨著最后一片葉子扛過了狂風暴雨的肆虐,約翰西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氣,但文章開始并未提及為何這片葉子能夠幸存下來,直到最后一段作者才借蘇的口道明一切——那片“頑強的葉子”是前文中給我們留下壞印象的貝爾曼用生命畫下的。
作為好朋友,蘇為約翰西的健康擔憂不已,但還要表現得很樂觀來安慰約翰西,忍受約翰西的冷淡。這就是友誼。是友誼讓兩個曾經毫不相識的人走在一起,讓兩顆心的距離變得這么近。
一個相貌怪異,脾氣怪癖的老頭,一個“藝術上的失敗者”,畫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因為他有一顆無私奉獻、舍己為人的心。當他看到最一片葉子在風雨中搖搖欲墜時,他一言不發,用自己的生命畫出了他盼了一輩子的杰作。原本生命垂危的約翰西活了下來,貝爾曼卻因為年老體衰,兩天后就死于醫院。或許這并不是貝爾曼生命的終點,因為貝爾曼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約翰西,這是生命的延續,這是愛的延續,這是希望的延續。只要有奉獻,世界就有希望。
那最后一片葉子傳達的是貝爾曼那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為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高尚品格所震撼。在19世紀初期,美國社會異常功利和冷酷。當時的社會矛盾異常突出,人性也變得扭曲。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作者對此擔憂不已,但他知道,在小人物之間還有著溫暖和希望。于是他寫了《最后一片葉子》,他描寫了一片紫藤葉,向社會傳達希望。他希望喚醒人們心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呼吁世人盡其所能拯救這個社會,重建這個社會。他把對社會的關愛融進小人物的友誼和奉獻中,把對社會的關愛寫進這部小說的每一個字里。
[1]范月紅.An Analys is of Humanity Reflected in O.Henry's Works[J].讀與寫雜志,2008,(6):3-14.
[2]韓煜.Analysis of the Symbolism in The Last Leaf by O.Henry[J].青春歲月,2013,(11):47.
[3]陳燕.淺析《最后一片葉子》的文體特征[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