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烏小商品市場在30余年在發展過程中,創中國之首,行世界之先,積累了許多先進經驗。但另一方面,由于小商品本身的特點和目前貿易模式的局限,小商品出口也面臨著發展的困境。
關鍵詞:小商品出口;旅游購物;市場采購
2011年3月4日,國務院發文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國函[2011]22號),義烏市成為浙江省第一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也是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市綜合改革試點。
一、義烏應如何借力中央政策及地方支持尋求新的發展機遇
1.外貿出口逆經濟背景、持續穩定增長。2011年至2013年,世界經濟不景氣、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義烏小商品出口增量大、增幅高、逆經濟形勢增長。2011年,義烏市本地企業出口額為35.98億美元,同比增長25.7%;2012年為90.05億美元,同比增長150.3%;2013年為182.05億美元,同比增長102.2%;尤為突出的是2012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國內外貿出口增速創2008年以來最低的經濟形勢下,義烏本地企業出口額增幅高達150.3%。
2.外貿方式以旅游購物為主,向市場采購轉化。小商品貨物小、貨品雜、成交散、成本低、利潤薄、單個企業出口量小,義烏小商品出口探索出了旅游購物的特色模式,對外貿出口不征收增值稅、不進行出口退稅、不進行外匯結算,適應了小商品出口的貿易特點,有利于商戶乃至整個市場的高效運轉。
3.外貿企業數量穩步增長,與外貿出口額呈正相關。對外貿易量增長的同時,外貿企業數量亦穩步增長。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義烏海關登記在冊的外貿企業為2690家,該年度新增企業529家,同比增長24.48%;截至2013年底,外貿企業數為3389家,新增企業699家,同比增長25.99%。
4.外貿企業參與外貿交易方式特殊,具有中介性質。義烏的外貿企業的主要有國際貿易代理公司(簡稱外貿公司)、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簡稱貨代公司)、報檢代理公司(簡稱報檢行)、報關代理公司行(簡稱報關行),四者分工協作。外貿公司接受外商訂單,指派外貿業務員帶外商挑選貨品及商家,代為訂貨,并將多個外商的小額訂單拼湊成大額訂單(簡稱拼單),再委托貨代公司聯系海運。貨代公司將訂單按目的國進行拼箱后,委托報檢行向檢驗檢疫局報檢,委托報關行向海關報關,向船運公司訂艙,運出貨物。義烏外貿企業均為中介性質,不與生產商簽定購銷合同,不成為出口商品貨主,這是與國際通行的外貿模式相區別的主要方面。
二、現階段義烏國際貿易發展出現的問題
義烏小商品出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長期存在各種亂象,例如“貨代騙子”對上家貨貸公司及貨主進行雙重詐騙,貨代業務員以海關、商檢查驗、罰款為由向貨主收受特報、專報費用等。這些長期存在的問題未能解決,如今又出現如下新問題。
1.報關行買賣偽造的報關單,幫助外貿企業騙取外匯結匯
2013年1月至6月,義烏小商品對伊朗的出口額出現爆發性增長,據統計,浙江省對伊朗出口總額為17.8億美元,同比增長113.9%,其中浙江小商品出口伊朗達7.9億美元,同比增長147.2%。2013年6月同比大增288.1%,明顯與伊朗的正常進口需求不相符合。經查,該異常增長是部分企業在報關過程中虛報目的國所致。國際社會對伊朗進行全面制裁,國內銀行加強結匯核查,個人結匯資金必須憑出口伊朗的報關單結匯。于是,部分報關企業把出口至其他國家貨物的最終目的國虛報為伊朗,完成報關后將報關單高價轉賣給有結匯需求的外貿公司或個人。當虛報目的國取得的真實報關單無法滿足龐大的結匯需求后,一些報關企業開始偽造報關單,在黑市進行交易,義烏49家報關參與其中。
伊朗騙匯案突顯了出如下問題:
(1)海關對虛報出口小商品的最終目的國的現象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小商品出口主要采用轉關運輸模式,轉出地海關即義烏海關僅審核報關單中填報的最終目的國是否與發票等隨附單證一致,無法掌握貨物提單和艙單的情況。而轉入地海關(一般為寧波海關、上海海關)由于運輸途中存在二次中轉的可能,不要求企業填報的最終目的國與提單、艙單中的目的國一致,無法驗證其填報的最終目的國的真實性。
(2)法律未明確申領結匯核銷單時企業應當提供的單證,外管局單證審核不嚴,存在漏洞。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的相關規定,外貿出口結匯必須出具海關報關單,但對出具六聯報關單中的哪一聯未做出明確規定。義烏實行旅游購物外貿方式,外匯出口不結匯,因此,在出口商品完成通關后,海關不向報關企業開具外貿結匯聯。伊朗騙匯案中,報關行向結匯企業出售的報關單并非外匯結匯聯,而是報關聯,外匯管理部門未嚴格審查單證,使得騙匯企業及個人有機可趁。
2.外貿業務員操縱交易,侵占外貿企業及市場商戶利益,擾亂外貿市場秩序
外貿公司為外商提供“保姆式”服務,從接待外商、安排住宿、帶領逛市場、幫助選貨議價、代下訂單到簽發提單,各個環節均由外貿公司負責代理;外貿服務實行“盯人”模式,即一個外貿業務員全程對一個外商客戶提供一對一服務。業務員操縱交易,侵占外貿企業及市場商戶利益,擾亂外貿市場秩序。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外貿交易呈現“外貿經紀人”模式,過度依賴外貿業務員。
外貿業務員在外貿交易中代公司全程參與外交交易的各個環節,是外商與市場經營戶進行聯系的直接紐帶,外商與市場經營戶都只與業務員接觸。該模式過度依賴于外貿業務員的個人信譽,外貿業務員作為聯系外商及市場經營戶的掌握市場及貨源兩大資源,這是外貿業務員能夠操縱外貿交易并從中漁利的根本原因。
(2)行業準入零門檻,從業人員未經專業培訓,素質較低。
外貿行業對于外貿從業人員未設置準入門檻,外貿公司自主招聘,無專業要求、無資質要求,進入外貿行業的人員魚龍混雜。外貿企業對業務員不進行系統培訓,通過原始的“幫帶”模式對業務員進行培養,老業務員“幫帶”新業務員。因此,業務員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較低。
(3)缺乏行業監督和法律規制,外貿交易流程不規范、不專業。
缺乏相應的行業監管和外貿相關的法律規制,外貿交易流程松散,業務員與外商客戶常常不簽訂正式的委托書,代外商向市場商戶下單時亦不簽訂正式合同,貨款及運費支付時常混雜個人經濟往來,有時甚至用現金結款,完成支付后甚至不開具收條。外貿交易相關的各種法律文書欠缺,容易產生糾紛,難以處理;業務員犯罪后,偵查機關難以搜集證據,查處困難。
三、推動小商品出口進一步發展的幾點建議
2013年5月,義烏市正式被聯合國亞太經合組織(ESCAP)確定為國際陸港城市;2014年1月,海關總署等國家四部委聯合發文,批準設立義烏市保稅物流中心(B級)。義烏小商品出口應從如下幾個方面努力,借力政策支持,為義烏市小商品出口的發展掃清障礙。
1.推動小商品產業升級換代,促進貿易方式轉型
現行貿易方式是基于小商品的貨物小、貨品雜、成效散、利潤薄的特點形成的。因此,要從根本上轉變貿易方式,必須推動小商品產業升級,提高小商品的產品附加值,產品競爭力有所提升,才能適應貿易方式轉型,在貿易方式完成與國際接軌后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2.加快外貿企業升級轉型,對從業人員創建管理制度
外貿企業應當著眼于全球市場,著眼于長期發展,革新服務模式,投資企業建設,打造企業服務品牌,招募高端人才,提供專業化、規范化、集約化、國際化的外貿服務。建立從業人員管理制度,定期進行專業培訓,開展法律教育,督促業務員規范化下單,規范化存檔,對外貿業務員除業務量以外的其他表現記錄在案,對于有跑單、欺騙客戶、虛報價格等行為表現的業務員,及時追究刑事、民事責任。
3.加強監管部門間相互協作,對外貿環節實行聯合監管
各部門應加強溝通、商討,針對不同監管部門之間的銜接環節,應在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明確、細化的規定,避免形成政策法規漏洞,給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機。各部門應當對外貿出口各個環節進行聯系,積極搭建聯合管理信息平臺,企業在各個環節一次性錄入相關監管信息,各個監管部門在該信息平臺基礎上共享數據,抓取自己需要的監管數據,對相關上下游環節的監管數據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作者簡介:劉貞妮(1986- ),女,漢族,重慶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法學英語雙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商法碩士,現就職于浙江省義烏市人民檢察院,副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