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正飛
古今教育對比
現在一個孩子從6歲讀小學開始算的話,大學畢業22歲,至少讀16年書。其實如果讀5年蒙學(包括灑掃應對進退、六藝對應的現代科目)、3年經史,然后游學2年,一共10年,將會培養出一個什么樣的人才出來?
用16年培養一個庸才,大人孩子一起遭罪(并非絕對,出庸才的幾率較高),和用10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人才(也并非絕對,只是可能性很高,但至少是一個價值觀、心智健全的人),孰優孰劣,顯而易見。現在不乏優秀的傳統教育機構,只是有勇氣讓孩子回歸傳統教育方式的家長不多罷了!
說文理分科
最近教育領域在探討文理分合。合了又分,分了又合,實則無甚意義。在國學世界里,無文理劃分之說。國學有文史哲,亦有醫算農。陰陽五行更是無哲無文無理之籠統,放之四海而皆準,能延伸至各種學科。總之,文理分也好,合也好,總歸是在術的層面打轉。術業有專攻沒錯,但無論學文、學理,都需以安身立命之大道為根基。
語文課的問題就很大。語文學來學去,總是在語言、文字、文學這些層面在打轉。比如以前叫“國文”,學的東西就和傳統經典智慧更貼切一些,干脆把“語文”課改成“國學”課,增加課時,按經史子集來學。然后砍掉一些沒意義的科目,注重基礎,少搞難題怪題,把時間擠出來。這樣就很不錯了!在這方面多下功夫,比把心思放在文理分科上好多了!
道本藝末
人們對儒家經典的誤解,從明清開始就很嚴重。比如《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對學習儒家經典的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普通人對經典的認識。究其原因是作者自身才華橫溢卻未能借學習經典走上仕途。這很難說是個體的原因,因為明清人口增加,科舉落地率也比唐宋時代增加了很多。有才走不上仕途很正常,但作者們往往會把怨氣轉嫁給儒家經典。
曹雪芹借寶玉來大肆表達對《大學》《中庸》的憎恨,對于先接觸《紅樓》,后接觸經典的人來說,是很容易產生先入為主的想法的。承認《紅樓夢》確實是杰作,但過于推崇,害處也蠻大的。道為本,藝為末。這個規律還是不宜被顛倒的。學習傳統文化也需要有個這個先后和次序。
書宜少讀
網上曾流傳一個段子,說現在的職場人士,上中學時,什么古文、拋物線、英語、辯證法、辛亥革命、風向暖流、能量守恒、化學元素表、染色體全會背。現在成了傻子,啥都不會,只會用電腦做表格。
這是一個有點帶教育諷刺味道的段子。很多人都不幸“中槍”。這種論調是對讀書無用論的一種變相調侃,也不足為奇。我中學時,以不偏科著稱。不僅文史哲學得好,而且英語、數學也玩得轉。因此,每次考試總能名列前茅,穩坐釣魚臺。這種填鴨式的教育,讓我深受其害。以致上大學時,竟然產生了讀盡古今中外所有名著的荒謬想法。這種沒有取舍的讀書方式讓閱讀成為負擔。
讀書要溯本求源,國學經典就足夠受用一輩子了。書應該越讀越少,反復翻看,而非貪多求全。經過一番取舍后,我把讀書范圍框定在儒道經典及詩詞隨筆上,將它們作為床頭、案頭讀物,常讀常新,指導人生。其他書偶爾隨便翻翻,以作消遣。如此讀書,邊看邊悟,且讀且行,逍遙自得,如釋重擔,方知閱讀是確實乃人生一大樂事!
習經步驟
近來,教育部發出了完善傳統文化教育的綱要。這說明,傳統文化教育將在未來學校教育中受到極大的重視。從深度上來說,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傳統文化的理性回歸的進程;從現實上來說,會影響到現在的學校教育、考試的內容,以及孩子的升學和就業機會。
為了幫助各位朋友,特別是家里有小孩的朋友,能在新形勢下,更好地接觸、了解和學習傳統文化,我從《三字經》中整理出學習傳統經典的順序,并作了與時俱進修訂,供大家參考:
首先,學習蒙學,即灑掃、應對、進退和蒙學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等。
其次,學習《孝經》、“四書”、“五經”。
最后,學習歷史、詩文、音樂、書法、數學、外語,及其他現代科學、技藝。
這是一個由本到末、有道到術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樹立價值觀,培養品行、習慣在前,學習具體的知識、技能在后的學習過程。是溯本起源的學習方法。或許值得借鑒。
經典背誦
背誦經典,好處很多的。但主要還是在于每一個個體能否意識到其作用。畢竟我們這一代小時候背了不少無意義的東西,讓背書成為了痛苦的記憶。所以背與不背全在于自己。小孩子沒有分辨能力,但記憶力好,多背經典是好事。
一、背經典是價值觀內化的過程。經典的文字一般文質并茂,有優化心靈的作用。
二、從知識獲取角度講:記住的不一定是自己的,不記住永遠是別人的。
三、從學習方式上講:擺脫書本的依賴,隨時隨地用經典去感悟人生。需要的時候,再去翻書,很多瞬間的感悟難以把握。人一天24小時,拿書的時間畢竟有限,不拿書的時候,回憶腦袋中記住的經典,也是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