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淮
2014年7月6日,漢韻淮安國學社發起了公益性教學班——漢韻國學啟蒙班。我們都知道一句古語:童蒙養正,少年養志。童蒙養正是一個始于儒家的兒童教育思想,大概意思就是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要給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童蒙養正主要就是指以傳統文化為前提的兒童教育。因此,啟蒙班結合傳統的儒家啟蒙經典以及地方文化開設了豐富多樣的課程,主要以傳統蒙學經典為主,有《千字文》《笠翁對韻》《論語》節選等,輔以傳統技能,傳統文化常識,傳統文化習俗等知識,如:傳統漢服知識、傳統游戲、茶道、香道、手工、古典舞蹈、樂器等,力求在生動有趣的環境下讓孩子了解文化常識。
經過我們的實踐總結,在文化知識教育方面,針對現代環境下的兒童啟蒙教育,不能僅僅依靠死記硬背經典,讀經固然重要,但如何全面的展示文化,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播種下健康的文化的種子才是最為重要的,中華文化百花齊放,每一朵都璀璨奪目,每一座城市每一個習俗都有著厚重的文化土壤,引導孩子們了解這座觸手可及的城市和身處其中的習俗,抽象的文化便成了具體的體驗,這樣的熏陶是最好的教學。我們努力尋找這樣的機會,帶孩子們去博物館,去老街巷,去穿漢服,在傳統節氣動手制作與節氣相關的物品,比如中元節折河燈,冬至節描九九。
在品格理念教育方面,我們為倡導“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的傳統教育理念,強化力行的重要性,啟蒙班所有老師均為公益性教學,不收取任何勞務費用,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感染學員與家長,希望帶動更廣泛的公益行動。社團是個公益組織,啟蒙班也是個公益班,沒有收入,從未給任何一位老師報銷過一次車費或購買教學用品的費用,每一位義工老師卻從未因此而有怨言。啟蒙班義工老師都非常認真負責,可謂盡心竭力,讓人為之動容,王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卻堅持每周六下午來給孩子們上課,張老師不管自己本職工作多累總是能夠來參加教學和其他活動。福道茶品的福妹也是一位熱心公益的人,請她來給孩子上茶藝課,自備茶葉器具分文不收還給孩子贈送禮品,還有很多默默奉獻的人都是啟蒙班有力的后盾,購買課堂小禮品,準備教學用具等等,每一位參與進來的義工都默默的為啟蒙班奉獻,或掃地抹桌,或照看孩子。
時下國學熱一浪接著一浪襲來,不乏借此從中牟利之輩,而我們的義工老師努力用行動實踐著國學文化的教誨,我時常想起曾經在彭城書院求學時門口的一副對聯:“斯文今殆矣,人思古道;我輩試圖之,此建義學。”每每想起總會感動。每次周六下午去上課的路上,都在想,這次課,應該教給孩子哪些有用的知識?后來逐漸意識到,我們為什么要思考這個問題,努力用奉獻與善良去感染學生,義工老師的行為,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善與美,即使做的不夠好,也是積極認真的,這就是我們認為最好的教育。
當然,我們每做一件事,也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我們害怕我們的一次失誤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我們害怕我們的教育方法不夠恰當,會影響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我們是在嘗試,是在摸索,是一群樂于奉獻卻又不盡專業的文化愛好者,歸根結底我們是業余選手,我們所期待的是能夠有更專業的教育專家針對現代環境,創新出更優秀的教學方法,能夠培養出有中國靈魂的現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