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柳珍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起到主導作用,而學生才是學習中的主人。因此,教師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訓練,使學生獲得知識,并發展智能的過程。而學生知識的獲得、智能的發展,必須通過積極的思維,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實現。
【關鍵詞】思維能力;敏捷性;發散思維;新向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加強思維的訓練,重點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采用靈活多變的訓練方法。通過多種訓練措施發展學生的思維。具體實踐方法如下:
一、引導觀察,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觀察法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自己的視聽器官,直接感知客觀事物,增強感性認識的"觀思維訓練方法。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觀察培養自身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養成邊觀察邊動腦思考的習慣上,教師要指導學生注意尋求每一個細節,不放過任何特殊之處,在對比中找出特點,以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使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平常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或從表面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出其內在的聯系。通過對自然景物、人、事的觀察等等,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后,曾有一位學生在電視頻道中看到有關鷹的介紹,她發現了鷹不畏風雨、搏擊長空、以強有力的利爪,牢牢抓住自己的目標并睿智地克敵制勝的這一特點后,她立馬想到了自己是一個學生,也應該像鷹那種不畏風雨的品質對待學習生活,不怕困難、持之以恒、并發揮聰明才智克服學習的障礙,取得優異的成績。學生在習作中寫到:生活告訴我,頑強、睿智、有力、上進才能達成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我也要告訴生活,我要成為鷹一般的強者。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
一個人的思維具有敏捷性,那么他在思考問題的速度也就會很快,且合情合理。如果,思考問題只是快,不合理,那就沒有意義。反之,思考問題合情合理,但緩慢,這也不能說是思維敏捷。因此,要二者并存,方可稱之為思維敏捷。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利用了創設情境,運用語言描寫或其它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某種狀況、某種景象表現出來,使學生宛如身臨其境。然后,我再請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思考問題。這樣,他們思考問題就會是主動的,積極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如,在教學《七根火柴》的這一文中,當我講到無名戰士把盧進勇招呼到近前,伸開一個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撥弄著火些,口里小聲數著“一,二,三,四……”時,因為這位戰士已經奄奄一息了,要抓緊自己生命中的最后時刻,向戰友傾訴自己的心愿。可是,他已經沒有力氣語言了,他有多少話要對戰友說啊。同學們,假如你就是這們無名戰士,此時此刻,你要對戰友說些什么呢?請你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
教師的這番話,已經把學生領入了這個特定的情境之中。他們積極而迅速地思考著并且一個接一個地站起來發言。學生們是這樣回答的:
生1:這七根火柴非常重要,它關系到整個部隊的安危,千萬不要小看它啊!
生2:這七根火柴保存下來非常不容易,它是我用生命換來的,千萬不能損壞呀!
生3:在前進的路上,不管多艱難,多么困難,你可一定要完成任務啊!
學生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對這樣一個并非淺易的問題獲得如此的認識呢?這是因為他們迅速地開支了腦筋。學生為什么能夠迅速地開動腦筋呢?這是因為教師給學生設置的情境,既促使學生迅速地思考,又例于學生思考。這樣就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三、縱橫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所謂發散思維是指從給予的信息中朝各種可能的方向擴散,從而形成眾多合乎各種答案的思維活動。《教師指導用書》的答案為唯一結論,引導學生進行單向思維,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學生的思維總是顯得單純、膚淺。這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水平是不利的。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訓練學生的思維流暢性、靈活性、新穎性。
如,初三復習階段,就要求把每一個知識要點放在一個系統中來掌握,并注重從多個角度來考查學生、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在文言實詞“故”一詞義項的歸類,我就是可采用發散思維的方法來進行整理。
1.《狼》:“兩狼之并驅如故。”故:過去的,原來。《〈論語〉六則》:“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故:引申為“過去已學過的知識”。
2.《曹劌論戰》:“既克,公問其故。”《宋定伯捉鬼》:“新死,不習渡水故耳。”《故事二則-樂羊子妻》:“一年來歸,跪問其故。”故:緣故。
3.《扁鵲見蔡桓公》:“桓侯故使人問之。”故:特地。
4.《陳涉世家》:“廣故數言欲亡。”故:故意。
5.《黃生借書說》:“故有所覽輒省記。”故:所以。
四、新向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所謂創造性思維,就是對一切事物或求知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對于學生來說,不能要求他們所進行的創造性思維,能夠對社會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不能要求他們所進行的創造性思維,在生產或生活方面必須具有實際意義;只要他們所進行的思考,對他本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這就可以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訓練學生用前所未有的新方向、新角度、新途徑思考問題,棄舊圖新,超越書籍,尋求首創性的認識,這便是新向思維訓練。其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此種訓練重在求“新”,要設法使學生列辟思維的新角度、新途徑、激發學生智慧的火花。
如,在教學《松樹的風格》的一文中,我先指導學生讀懂了全文,再告訴學生:本文之所以以膾炙人口,除了別的因素之外,還在于作者刻意求新。作者在贊頌松是品質時,完全拋開了前人的觀點,而是站在另一個角度,與共產主義的風格結合起來,借物喻人。正是這種新向思維,使本文大放異彩。接著,教師向學生提出:“學習本文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學習作者這種刻意求新,勇于首創的精神和做法。最后,就是拓展延伸,寫一篇“頌松”內容獨特、新穎,與前人及本文的作者獨具一格的作文。
綜上所述,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而學生思維的發展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教師要不斷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異,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和文化素質。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東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