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江
摘要: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要根據作品的語言信息,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文中的言語、文字的描繪和實物標志的意義,調動自己儲備的豐富表象,根據個人社會實踐和創造需求,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達到靈感的突現,實現散文教學與情感調動的高度整合。
關鍵詞:中學語文;散文教學;情感調動;發散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51-01
人的行為不只是驅力的作用,還有賴于外界的"誘因",而正確可行的"誘因"能夠有效地喚起機體行動和指導行動方向。"情感"在散文教學中既然地位極其重要,那么如何進行情感調動呢?這就取決于"教學者"如何巧妙地設置這些"誘因"了。
1.備課要知情
備課包括兩個方面:吃透教材,研究學情。就吃透教材而言,散文往往充滿詩情畫意,教師一定要披文入情,認真鉆研教材,細致地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要象演員一樣,進入"角色",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尋找感情線索,掌握感情基調,要把握準每篇散文表達情感的特點,采取的方法、方式,然后把作者的感情體驗和思想意識轉化為自己的感情體驗和思想意識,才能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出情。例如朱德《回憶我的母親》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敘事散文,文章的開頭就奠定了情感基調:我愛我母親。作者以滿懷崇敬的心情,追述了自己母親的感人至深的一些事跡,唱出了一曲發自肺腑的對千千萬萬平凡而偉大的勞動婦女的深情贊歌。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深入研究,認真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抒發他深摯的孝心和博大的胸懷,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作者抒發的情感不是單純的母子之情,而是一種更深的意義,更為崇高的感情。
要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來把握班級學生的各種心理狀況、生活狀況、學習狀況、精神狀況,而這些情況能否獲得,"教與學"能否在雙邊活動時有效的配合,"學情"是否借助"教師、作者"情而得以完美的調動,其重要途徑是教師和學生應該建立好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師生提供一種舒暢、融洽的心理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開展散文教學中的情感調動,學生可以從心理上形成完全徹底地接納教師的教育傾向,使教學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至于怎樣才能"備學生",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要和學生"交心"、"知心"、"連心";其次,為學生學習取得成功提供契機,激發他們的興奮感和自信感,使學生能夠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2.授課要表情
所謂表情,是人們用來表達情感的方式,它包括臉部變化、體態動作、語言語調等具體手段。表情是一種情緒的語言,是信息的載體。在課堂上,教師恰當地運用表情,不僅能有效地傳授作品中喜、怒、哀、樂等各種復雜的感情信息,而且在一課堂中具有特殊的適用性和實用性,能起到感染、傳遞、調控、激勵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師的一束目光,一個手勢,就能使某個學生或整個班集體產生某種微妙的心理變化,形成某種心理狀態,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課堂語言交際效果,于漪、魏書生、錢夢龍等老師就是這方面的楷模。他們親切自然的教態,極富有吸引力。他們和藹的微笑,飽含激勵的目光,均能向學生傳遞師愛的信息,使學生對他們的課總是充滿極大的興趣。
3.朗誦要含情
朗誦是初中散文教學中最主要的環節。它能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義和作法,使作品蘊涵的思想感情顯露出來,從而受到藝術力量的教育和感染。如敘事散文、抒情散文,葉圣陶先生就是主張"最好還要美讀,美讀就會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當,不但了解作者在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那么何謂"美讀"其法?葉圣陶認為:"表現悲壯、快活、詫異或慷慨的文句,句頭部宜加強;表示不平、熱誠或確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強。"又說:"含有莊重、畏敬、謹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須得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須得急讀。"(《葉圣陶教育文集》第14頁)葉先生之語,發其本質就是不同的情感文句,須用不同的誦讀方法來表現,教師只有在實際教學中深刻和準確地表達出每一篇散文中情感,讓受教育者在自己的情感領域里與之共鳴,產生情感聯想,從而達到"使他們把朗讀作品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 (《葉圣陶教育文集》第13頁)因此,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反復吟誦、品味、體悟、領其真情。例如《白楊禮贊》《小桔燈》等抒情散文,教師要講出情來,讀出情來。再如《聽潮》是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寫了潮漲潮落的變化,謳歌了大海的魅力。其中"落潮圖"段,則應用輕柔的語言,低而舒緩的語調,用青春方動的情感,讀出詩人想象之情,讀出"月光"和"玫瑰色"的"朦朧美",讀出情人低語的芳醇美、羞澀情,讀出"擁抱情"的熱戀而平靜,"偎依感"的難舍而不平,使學生們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愫和作品的意境,由此想象出大海落潮時的"溫柔美"。
4.析詞句、標點要達情
散文比實用性記敘文更富有文學性,語言美便是一個重要的特征,無論記人、敘事、寫景、狀物,散文的語言靈活富于變化。有的質樸淡雅、有的絢麗多姿、有的優美、有的雋永、有的簡潔明快、有的含蓄凝重,語言風格的不同,表現散文作家各自的藝術情趣和藝術追求也不同。因此,散文教學需引導學生品味字、詞、句,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詞句,最能表達作者和人物感情,教師在教學時應抓住名言、警句、重點段落講解,剖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如《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存心打的意思"。這里的"狡猾"一詞是貶詞褒用,含有"機靈調皮"之義,得出了"老師"是假慍而不是真打,從而學生領會到了蔡蕓芝老師愛學生之情,同時也使學生那種"天真調皮好玩"的性情躍然紙上,讀來趣味橫生。還有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等名言警句,教學時入理的分析,對師生來說都是一次道德情感上的熏陶。
5.設置情境以激情
人們的情感體驗是由具體的情境特點所決定的,典型情境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具有綜合性的作用。觸景生情,情境感染,情感共鳴,就是情感的情境感染性。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散文給情境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形象因素,為情境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散文教學時,教師應該依據"文章情"創設教學情境,展現多層次、多形態的"情感場",讓學生在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感染上某種情緒,思想上得以溝通,情感上產生共鳴。例如《春》的教學可將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實地教學,讓學生切身感受春草、春花、春風、春雨。這樣活化了心緒,又陶冶了情操。
總之,散文教學中的情感調動是奧妙無窮的,要把握其中的韻味,還有待于進一步嘗試。情感調動的最終結果是讓學生除對文章情感的了解之外,主要是促使他們形成理性的感情素質。
讀與寫·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