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旭
(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沈陽 110122)
根據本課題組的調查,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一般是由教務處、圖書館、信息技術中心和各系部各有側重點的開發而成。從調查結果顯示,各院校全部進行了一定量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從資源類型上看,有精品課程、網絡課程、信息化教學參考資料、課件、教學平臺、教學軟件、信息化音頻視頻資源等,涵蓋了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多種類型。
從資源分布的情況來看,信息化教學資源主要分布在教務處、圖書館、信息技術中心、系部等位置。根據各部門業務職能的不同,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類型也不盡相同。例如,教務處以學校的精品課、網絡課程建設為主;圖書館一般主要建成了學科資源導航系統;教育技術中心以開發信息化教學音頻及視頻資源、電子教參、教學課件為主;院系則以建設本院系學科特色的教學資源為主,如精品課程、教學課件、教師教參等。
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都是由教務處、圖書館、信息中心(教育技術中心)或二級院系各有側重地建設。由于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建設任務分屬不同的行政機構,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因此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存在多頭管理、管理分散無序的現象。
由于不同的資源開發部門存在利益或經費分配的原因,又無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使得不同的部門存在重復開發建設,或者重復購買現象,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費,降低了效率。
由于行政職能導致的多頭管理,使得學校內部沒有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管理機構,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可見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制度缺乏。
規范化和標準化是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基本前提之一,然而現在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由于屬于不同部門開發,往往遵循不同的標準,無論購買資源還是自建資源,沒有統一的標準。開發出來的資源之間往往沒有關聯度,系統之間沒有統一接口,資源相對獨立、標引混亂,形成孤島式資源。
沒有統一的協調組織,也就談不上具有監督、評價機制,這也是造成目前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資源建設只有通過嚴格地監督、評審,才能夠使資源的建設更加高效、更加有針對性。
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協調,以及構建者自身業務知識的欠缺,或各自角色、身份的不同,使構建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勢必存在兼容性、互操作性差,無法達到整合共享。
大部分高職院校未實現信息化教學資源的整合檢索,當用戶在查詢相關資源時,必須要重復登錄學校內部不同機構的數據庫。資源不能協同檢索,使檢索效率低下,難以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共享。
專業教學資源的重復建設,造成了大量的孤島式的資源。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得到所需的資源;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無用的資源充斥。資源建設的多頭管理和重復建設,也使成本浪費、使用率降低。
專業教學資源建設不夠完善、資源不夠豐富、較單一。沒有一個統一的、系統化的資源建設秩序,各部門自行構建,資源建設者由于團隊或個人的精力、經驗、資金、技術等因素,開發出的資源質量低,不能滿足使用需求。
高校內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有兩條途徑,一是自主研發,二是購買。而購買引進的資源往往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改,才能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這容易造成與實際教學活動的脫節。使用的教學資源與教材不配套,沒有適用的教學資源。
專業教學資源整合很有必要,需要一站式的系統化構架。教學資源整合工作是當前資源建設工作的關鍵,要構建優質高效的專業教學資源,資源整合優化是必由之路。
如果缺乏必要的用戶培訓,用戶不會使用開發出來的數字資源,勢必造成資源使用率低。新開發的資源應該盡快安排組織用戶進行培訓,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學院沒有為新開發的資源進行廣泛的宣傳,向用戶進行資源的推廣,使開發出的數字資源不被用戶了解,甚至造成資源無人問津的現象。
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必須要早規劃、早落實。實現區域性或全國性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并打下良好的基礎,建立以圖書館為中心的統一管理協調機構,建立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統一規范和標準,強化資源建設與整合的激勵機制,建立有效的資源質量監督與評價體系,加強與用戶間的互動,做好培訓與推廣,加強資源建設者的知識產權保護,建立一支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專業隊伍,這樣才能使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資源整合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