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世
摘 要:農村中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家庭、經濟、文化等各種條件的限制,特別是處于身體生長發育的特殊階段,自負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厭學心理、妒忌心理等心理偏差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因此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顯得極為重要。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偏差;教育應對措施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農村中學生由于受到社會、家庭、學校、經濟、文化等各種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家長陳舊觀念的影響,使中學生的心理出現了許多與教育目標相悖的偏差,傳統的教育方法作用在這些偏差上顯得無能為力,教學效果收效甚微。下面就現在農村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偏差現象及教育應對措施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自負心理
這種心理偏差主要表現在思維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績拔尖,活潑好動,較受老師表揚的學生身上,特別是一些長期擔任班干部、競賽獲獎、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尤為明顯。七年級時班上有位馬×同學擔任學習委員一職,上課聽講非常認真,回答問題積極踴躍,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可他上課時從來不按老師的要求做筆記、做練習,我就批評了他,認為他對待問題思考不深入,馬虎應付。結果這一挨批評,他就與我賭氣,不聽課,不回答問題,甚至不完成作業。我覺得馬×同學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變化,與我的批評有關系,于是我對該學生進行了詳細的了解與調查。原來馬×同學小學時一直是這樣的習慣,他的老師因為其成績一直排名在前,也就默認了他的這種習慣,于是孩子便自認為他的這種習慣是正確、良好的習慣,逐漸形成了一種偏差心理——自負。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愿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一旦受挫,會感覺“沒面子”,變得較為自卑。于是我便通過真心誠意的勸說使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改變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馬×逐漸回到了原來的狀態,并且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積極回答問題,積極作業,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習成績。
二、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沒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傷后產生的一種帶消極反抗性質的情感。這類學生自我評價低,自我輕視,其行為受悲哀和憂郁情緒的支配?!白员靶汀钡膶W生也有自強、自重的愿望,有自發上進、摘掉學困生帽子的自信心,也愿意作努力,也努力過,但由于他們學習成績不好,不遵守紀律或屢犯錯誤,心理壓力又大,不了解自身的優點與長處,所以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學校,他們受到的批評總是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于是自認為無藥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種“定勢”——“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對于自卑的學生,要教育他們學會自尊、自信、不畏艱難。當學生以充足的信心自己克服了困難時,教師應“小題大做”地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這樣,學生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和家長要教育學生揚長避短,以某方面的成就彌補自己的缺陷,逐步建立足夠的自信,始終堅持少批評、多鼓勵的“賞識教育”原則。
三、逆反心理
中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變時期,身高體重劇增,性發育開始。生理上的急劇變化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孩子,“成人感”增強。隨著生理的變化,學生心理上產生“獨立”意識傾向,力求擺脫對成人的依賴,老師、家長在他們心目中的權威陡然降低,同學之間相互影響增強。但由于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疑慮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確地對待家長的一片苦心,對老師、父母的管教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產生抵觸情緒。他們常常對周圍的人持一種懷疑態度,尤其對有關自己的一些褒貶議論非常敏感,往往錯誤地認為老師的批評教育是有意針對他,家長的苦口婆心是嫌棄他,同學的幫助是瞧不起他。他們為了證實自己不在是小孩,力圖通過“標新立異”在大人面前表現自己,特別是對學校的規章制度和社會治安,紀律所不允許的個人活動產生“挑戰”的心理,也就產生“不讓他干什么他偏干什么”的逆反行為。
矯正這種心理,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真心誠意地與學生溝通,試著站在這個年齡段的特征上去思考問題,指出他們的錯誤時要講究策略,避免簡單粗暴,把微笑帶給學生,努力營造平等、和諧、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
四、厭學心理
存在這種心理的學生主要是因為基礎差,也沒有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自學能力不高,學習效率低,成績不理想,自信心逐漸喪失,認為自己根本不是讀書的料。雖然有時從動機上,想得到好成績,對學得好的同學也充滿羨慕。但他們惰性思想嚴重,貪玩成性,作業完不成,成績落后,缺少進取的熱情和持久的努力。
對于這類學生,教師應以確立學習熱情和激發學習的興趣為主,給他們在學習方法上予以指導,適當降低要求,少批評多鼓勵;另外這類學生在其他方面肯定有自己的所好與特長,教師要與這些學生多接觸,與他們一起勞動,一起游戲,使他們融入師生所營造的大家庭當中,并感受到這個大家庭給予自己的包容與溫暖,增強歸屬感;在游戲和勞動中創造機會使他們感覺到自己對大家庭的特殊貢獻,增強其成就感,他們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繼而將這種成就感遷移到學習上使他們產生“我要學,而且只要我認真學,我也能學好”的信心。
總之,要矯正學生在成長中的不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心中有愛,要愛生如子。另外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因人施教,重視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讓學生在感悟中成長;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以身作則,用自身積極的情感和個性品質影響和感染他們。
參考文獻:
[1]伍新春.心理健康教育概論[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10.
[2]陶勑恒.心理咨詢與輔導[M].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7-04.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