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文靜
摘 要:文言文教學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難以走進文言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隔閡。鑒于此,教師在字詞含義理解上,內容理解上,字詞含義與內容關系處理上應善于引導、善于聯(lián)系、善于設疑,進而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文言文;字詞;內容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距今已有十年之久,十年中語文教學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變革。但是作為語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學仍是一幅“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仍然未擺脫低效的困境。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學生難以走進文言文本,學生與文言文本之間存在隔閡。
一、“學生難以走進文言文本,學生與文言文本之間存在隔閡”之因
“語言是存在的家”,文言文再現(xiàn)了古代的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tài)、思想情感、表達習慣等。學生要了解古代這一切就必須學習文言文,而文言文與現(xiàn)代漢語存在差異。如單從字詞方面來講,現(xiàn)代漢語多是雙音詞,而古人追求簡潔明了,多用單音節(jié)詞。即一個字要表達現(xiàn)代漢語中兩個或兩個以上字的意思。如“妻子”在現(xiàn)代漢語中指男子的配偶,而在古代漢語中“妻子”為兩個詞,“妻”是指“妻子”“子”是指“兒女”。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由于時代久遠,又沒有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理解文意就存在問題,更別談走進文本。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么重“言”輕“文”,要么重“文”輕“言”,甚至“文”“言”剝離進行機械講解,這種混沌的教學狀態(tài)致使教學無效。
二、走出“學生難以走進文言文本,學生與文言文之間存在隔閡”困境的途徑
正因為文言作品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漸行漸遠,教師的無效教學使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隔閡(字詞隔閡、內容隔閡),導致學生很難真正走進文言文本去讀懂作品內在的情思,去發(fā)現(xiàn)作品無窮的魅力。面對這種困境,作為教師應該怎么做呢?
1.在字詞含義理解上
首先,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已有言語體驗中深入挖掘,進而感受字詞的含義。語言學習必須遵從語言認知規(guī)律。文言文距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長一段歷史,其詞的含義亦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了變化,
要讓學生準確地理解文言文中字詞的含義,聯(lián)系學生已有言語體驗就成了必要選擇?!罢_引導學生積極聯(lián)想,激活他們的思維,充分調動已有知識儲備來推知未知領域”以利于學生理解字詞含義。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追根溯源,進而感受字詞的含義。文言文教學并不是簡單單純地教授語言知識。語言世界的構建必須通過言語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關系才能建構起來。離開語言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關系,即使是表面建構起來的語言世界也必然是蒼白的、空洞的。通過字形的分析,引導學生追根溯源,不但可以指導學生感受到字形背后的生活印記,找到言語世界跟生活世界的關聯(lián)之處,
而且可以引發(fā)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深化學生對字詞含義的理解。
2.在內容理解上
教師要善于聯(lián)系現(xiàn)實,彰顯文言文的現(xiàn)實意義,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古為今用,古今思想有共通之處。教授文言文應該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讓學生對接現(xiàn)實,讓學生從文言文中感受到一種時代感,盡量做到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思想觀念的對接相融。在這一過程中,巧妙落實文言知識,做到文言統(tǒng)一相生,可以改變文言剝離、偏頗不一的現(xiàn)狀,增強文言文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3.在字詞含義與內容關系處理上
教師要強化學生生疑,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每況愈下與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價值之一激發(fā)學生讀書興趣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究其原因在于教師未能充分引導學生進行生疑、解疑?!吧?、解疑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p>
筆者認為,做個細心人,積極引導,結合實際需要強化生疑,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文章寫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在教材中,注釋注解為“知,通‘智”。教材中有注釋,而且有翻譯,似乎沒有疑問可以問,但仔細推究,仍然有可“生疑”的地方:為什么此處的“知”就是通“智”呢?如此而來,分析它與前后句子結構上的相似性,進而明白所以然,潛移默化中學生對“對義互解”有了較真切的感受。如此而來,加深了學生對詞義的理解,豐富了學生
的知識積累,拉近了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學生興趣也得到了
激發(fā)。
參考文獻:
[1]陳新國.高考文言文訓練應強化三種意識[J].語文建設,2013(05):57.
[2]王俊鳴.無疑而問,激趣閱讀[J].語文建設,2014(05):34.
?誗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