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春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提道:“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進初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綜合性課程。”這要求我們必須關注學生思想與心理的變化,采用有效的教育引導方式幫助學生正確處理成長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思想困惑及心理煩惱。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由于自身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因,加之遇到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內心世界會產生許多的困惑和煩惱。這些困惑和煩惱如果得不到很好的疏導,將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學習和生活。解決這些困惑和煩惱固然需要學生的自身努力,但同樣也需要依靠與身邊重要的人的溝通。思想品德老師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的人之一,該如何扮演好溝通對象這一角色呢?
一、案例
一位成績優良的七年級學生十分喜愛打籃球,他的爸爸媽媽卻怕打籃球會影響學習,希望他不要再打了,而是一門心思學習,努力趕超班上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很不理解,認為打籃球和學習其實并不矛盾,他很想向父母說明這一點,然而一方面父母并不理會,另一方面,他也很想做個聽話的孩子,從此就不再打籃球了。可是每每看到別的同學打得活力四射而自己又不能去打,內心對于籃球從沒有改變的喜愛使他十分的苦惱。于是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和他說說該怎么辦。
老師回復:首先是應當要把學習搞好,因為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是學生的本分。但是聽從父母意見放棄籃球也不對,打籃球是健康有益的體育活動,不應放棄。最佳的做法是,一方面努力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這樣才能夠以事實改變父母的看法,得到他們對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在校和平時的活動時間適度打籃球。后來這位學生真的這么做了,自己的煩惱也得到了排解。
二、點評
初中生由于他們自我意識的不斷加強,變得不太像十歲以前的時候那樣喜歡和老師面對面地進行口頭交流。他們羞于在老師面前展露自己真實的內心世界,更怕因此引起其他同學異樣的眼光。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想和老師溝通。他們很喜歡那些非口頭交流方式,如便條、電子郵件、短信等。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隨筆這種作業形式也是一條很好的溝通渠道。以上是學完“走進青春”一課后,老師布置的題為“我的青春煩惱”的課后隨筆作業。這一隨筆作業就達成師生溝通的效果來看,有如下益處。
1.打破交流尷尬,讓溝通更順暢。如前所述,師生口頭交流往往發生在校內,一般采用的是你有問言我有答語的對話方式,由于校內交流場所的限制,很多時候師生之間的對話不得不在公共場合進行,由于他人的存在,使得師生間的對話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學生也不太能真正把內心的全部問題和想法和盤托出,往往讓對話沒有進行徹底就停止了。短信交流也存在因一時的語塞或語言不當,使溝通陷入冷場的狀態。隨筆作業采用類似于書信往來的交流方式,可以讓學生做到我手寫我心,對自己內心進行完全的表達,教師就能更好地給予回復,從而實現溝通的順暢。
2.突破時空限制,讓溝通更便捷。口頭交流一般要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進行,然而由于學生在校期間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行動常常受到限制,師生之間的口頭交流往往會因學生課務、體育活動等原因而無法有效開展;電子郵件、短信往往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使得交流的時空條件受到限制;隨筆作業采用學生課后撰寫的方式,讓學生擁有了溝通的時空條件,學生完全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進行。
3.運用書面表達,讓溝通更真摯。書面表達雖然是冷冰冰的白紙黑字,但如果稍加修辭和描寫,其中就會包涵很多的真情實感,讀來令人心觸,感受到對方表達的真摯。無論是學生的隨筆還是老師簡短的回復,其中都凝聚了彼此內心的情感、態度,也體現了對對方的信任和尊重,令人印象深刻。
4.結合教學主題,讓溝通更聚焦。品德學科的隨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隨意練筆,它有其特定的學科意義。每次隨筆作業都以當時教學內容的主題為主題,學生圍繞教學主題來談自身的實際生活。這樣做避免了隨筆的過分隨意性,讓師生之間的溝通內容主題更明確、中心更聚焦,有利于問題的剖析和解決。
師生之間的溝通可以有很多方式,有效的溝通也有很多。筆者在此只是分享一種符合學科教學目標而又十分具有現實運用價值的溝通方式,它將為思想品德學科目標達成、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促進師生溝通交流提供有效的幫助,具有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駱小成.初中思想品德課學習自我效能感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08.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