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開平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如果缺少創造力,社會就不能發展,國家就不會前進。因此,培養青少年的創造力就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那么,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如何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以下簡稱活動課)教育,讓學生的創造力有所形成、有所突破、有所綻放、有所發展呢?根據我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探討,簡要談以下幾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
我認為教師的作用在于主導。主導就是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教師切不可束縛學生的手腳,更不能越俎代庖,取而代之,而是要讓學生的思維活動、想象能力自始至終活躍在課堂上,這是一堂課成功的標志。因此,我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性想象力的教學切入點:(1)教學的重點、
難點;(2)歷史和現實中成功人士通過大膽想象而獲得成功的經歷和體驗;(3)學生創新成果大展示。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喚起他們心靈深處的創造性想象力。
在具體做法上,我開展了“三個一”活動:(1)每年的七月份組織一次春游活動,地點是有著美麗大自然景色,并具有新疆獨特風光的南山。目的是通過學生對大自然的欣賞、感受,激發學生熱愛邊疆、熱愛大自然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神往,誘導學生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回校后組織一次座談會,主題為《你如何把天山變得更美麗》,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2)舉行一次“演講會”,主題為《我想象中的未來母校》,組織評選,獎勵優秀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3)寫一篇小論文,題目為《想象中的未來奎屯》,讓學生通過對我市的細致觀察、生動描繪和想象,勾勒出發展中奎屯的絢麗藍圖。評選出優秀作品,辦一期專欄,以點帶面,燃起全體學生創造性想象的熱情。
二、注重培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的實踐能力
所謂實踐能力,就是學生在活動中,通過動手動腦、獨立思考、親身實踐來提高其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教師只要不失時機地教育引導學生面對生活,悉心課堂,善于思考,勤于實踐,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就會發揮出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就會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構思出新奇的聯想,創造出奇妙的作品。因此,我在活動課中,首先引導學生從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方面提出活動主題,活動主題越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學生就越容易發現問題,越有積極性,創造性的實踐能力就會越容易表現出來。
關于這方面,我們有成功的經驗。例如,獲自治區和全國大獎的初一年級學生劉××創作的《雙層鍋箅》,劉××就是因為在家做飯時,發現把電飯煲的單層箅籠端下來時,米粒不住地掉落在地面,從而引發出了創造的激情。在我的啟發指導下,她開動腦筋想辦法,把電飯煲單層箅子改成了雙層,上下箅子的氣孔交錯安置,于是創造出了《雙層鍋箅》,這種鍋箅具有保溫、散熱面積大、不會使飯粒外掉等優點。多么奇特的發明,它來自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中,來自初一學生雙手的創作中,既平常又創新,既實用又精巧。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個性
在活動課中,我采取的方法和原則是“全體參與,承認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個性特長”的原則。應該承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是不同的,智商也存在著差異,因此,既要求學生整體性參與,每個學生都應參加活動,又不一定要求學生參加全部活動,完成統一的任務。應在參與中根據學生各自不同的情況,運用相應的方法,施以相應的教育,使每個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發展其個性和特長。因此,我認為教師在整體活動中的責任在于:(1)深入細致地研究和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幫助學生選擇活動內容,確定具體的活動計劃。(2)立足學生的個性差異,確立相應的指導計劃,針對學生不同的發展特點,提出適當的要求。(3)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和個體優勢,并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使之逐步穩定和發展,這是學生步入社會以后事業有成的重要保證。
為了達到上述培養目標,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每學期在活動課上做2~3次科普專題講座,在校內外開展實踐活動,以指導學生學習和了解科普新知識,使學生掌握新技能,調動學生搞小發明、小創造的積極性;利用假期,要求每位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運用已掌握的科普知識,做1~3件科技作品,開學后進行評展,教師根據評展情況,發現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定向培養。
此外,在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力問題的研究上,還應注意全面看待學生的創新能力。我認為,創新對學生而言,不能要求他們像科學家、發明家那樣創造出新的“產品”,強調創新的社會價值。就學生而言,創新應指他們經過獨立思考,所表現出來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或策略。盡管這些辦法和策略可能是一般常識性知識的發揮或常人都已經熟知的,但對天真、純樸、好奇的學生來說都是新的或獨特的,這就是有意義或有社會價值的。教師不能對學生有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而應支持和鼓勵學生帶有稚氣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獨特構思和創新萌動,因為它蘊含著眼下看不見或感覺不到的潛能和價值,如同璞玉渾金,隨著時間的琢磨,歲月的提煉,潔白無瑕的寶玉和金燦燦的黃金就會顯露出來。
我們深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時間的推移,教師辛勤勞動的汗水將會澆灌出艷麗的創造力之花,結出豐碩的創新之果。
參考文獻:
劉樹仁.試論創造力及創造力的培養[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9(04).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