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山
教書一定要育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育人”,因此,在農村化學教學中,我們要主動挖掘育人素材,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國民素質。
一、化學教學中要結合課程資源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實現教書與育人的完美結合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文明”要求,要提高國民素質,把文明的要求落實到國民教育中,通過學校教材、企業文化、影視劇、文明宣導語等多角度教育,培養國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整體改善社會風氣。而農村中學化學教學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不夠好,重教書輕育人,因此,化學教學中不僅要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而且要結合課程資源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讓學生做講社會公德、傳播文明的使者,能從身邊小事做起,擁有“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的極強烈責任感”的精神,像一面旗幟一樣終生影響社會。
二、結合當前形勢,借鑒各地區生活教育環境,利用當地資源和生活教育現狀,多開展開放式化學教學活動,達到育人的目的
文明服務進校園,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落實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課堂教學為主,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讓廣大師生在參與中接受教育。要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社會實際,以生活問題和社會現象為線索展開調查、討論等實踐活動,總結我能做些什么,反思我做了嗎,我做得怎么樣,從而形成開放式教學活動,涉及內容主題既有衣食住行方面的化學素材,又有與工農業生產和科技進步相關的化學知識(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低碳生活厲行節約等),還有一系列熱點問題(如健康問題、能源問題、安全問題等),以及由此引申的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價值觀問題,從而讓低碳生活、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安全出行、生態文明、綠色出行、文明出游、文明用餐等文明行為深深扎根于學生的潛意識中,并時刻踐行著。
三、化學教學中加強生活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高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影響當地社會風氣,形成“做文明人,辦文明事,文明我先行”的良好風尚
華東政法大學政黨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蔣德海研究:“我們的社會要求每一個公民在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中應遵守文明的道德準則,這是社會文明的基本要求。”這只是從淺層上去理解公民道德建設,在更深層次上,公民道德文明指的主要是公民作為國家主人翁的道德,即強調公民對國家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國家意義的公民道德。
通過化學教學中生活化問題的滲透,讓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社會生存技能,為學生今后更好地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受益終生的良好生活態度和現代公民的文明素養包括政治素養、法律素養、道德素養、文化素養、科學素養和健康素養等綜合素養,樹立自覺為社會服務的價值觀。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開展開放式化學教學活動,走進生活、走近學生,與學生進行生命對話、心靈溝通、情感交融來實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使教書與育人完美結合。
注:本文系2010年甘肅省教育規劃課題“新課程理念下農村中學化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GS(2010)G1034】的研究成果。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