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物傳記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暗含著考生的三次閱讀:一是通過閱讀文本,與作者交流,了解傳主生平事跡,尤其要注意時間和地點職位的變化要理解到位;二是通過閱讀題干,與命題人交流;三是通過對比閱讀并進行答題,與閱卷老師交流。如果我們把高考人物傳記閱讀視為三次交流過程,充分尊重三類隱身的交流對象,或許可以覓到高考傳記閱讀的“錦囊”。
一、尋文脈,明主旨,讀出文章的“神”
初讀一篇文章,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作者“說的是什么人物,什么職位,做了什么貢獻”等,讀懂文章是解題的首要前提。一篇文章作為一個生命體,如同人有眼睛、心臟、動脈一樣,也有其關鍵部位,這些關鍵部位俗稱“文脈”,通常指標題、文首、文末、段首、段末、點題句、過渡句、照應句、歸結句等。閱讀時,要尋找文脈句,勾畫圈點,前后聯系,上下勾連,揣摩品味,讀懂傳主的生平事跡,讀出文章的“神”。如此,讀完一篇人物傳記之后,印在腦海中的就不再是洋洋灑灑、紛繁蕪雜的一大篇文章,而應該是按照時間順序或是以職位變化的相關事跡。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一道好的試題必須有區分度,會讓一部分考生答對,還會讓另一部分考生答錯。怎么讓一部分考生出錯呢?命題人常用的方法是,用次要信息來干擾、迷惑考生。而尋文脈,明傳主主要事跡的過程,恰好是排除干擾信息,篩選重要信息的過程。如果考生在這一環節上著力,居高臨下地駕馭文章,答題自然如順風行船,事半功倍。
二、品語言,讀題干,讀出文章的“形”
高考人物傳記閱讀不僅要了解作者“說的是什么人物,什么事跡”,還要學會品語言、辨技法,揣摩文章的“形”,思考作者“怎樣描述的傳主”“為何這樣說”“說了什么事”。考生既要有“點”的思考,如詞句的理解品味,語言的賞析,手法的鑒賞;又要有“面”的深究,如為什么這樣說,結構上有何特點,主要事跡是什么表現了傳主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等。要識別作者所用的表現手法及語言表達技巧,各種寫作手法的表達效果要了然于胸。對涉及文章“形”的相關題型,要歸納答題的基本思路。如,問到傳主的貢獻有哪些?一是考慮在時間上有沒有限制,二是考慮在組織內容上是否齊全了。
三、審題干,懂轉換,了解命題意圖
高考人物傳記閱讀既是與作者的交流,也是與命題人的交流。現代文閱讀過程中實際上存在三種語言。第一語言是命題者語言,它表現在題目的表述上,是應試者進行答題活動的指令性語言;第二語言是作者(閱讀文本)的語言;第三語言是考生答題的語言。現代文閱讀答題過程實際上是應試者根據第一語言(命題者語言)的要求,感知第二語言(作者的語言)所表示的信息,然后用第三語言(答題者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的過程。要把第二語言準確轉換為第三語言,就必須學會與命題者交流,要對“第一語言”(命題者設計的題干語)字斟句酌,準確理解。學會與命題人交流,尊重這一隱身對象,我們就會發現,這一隱身交流對象會通過他們的“第一語言”(題干語)給學生很多暗示:或提示答題范圍,或規定答題角度,或提供答題思路,或隱含答題信息,或體現答題規律。很多考生在人物傳記閱讀上丟分,是因為一味沉湎于與作者的交流,忽視了命題人這一交流對象,使“答”與“問”缺乏直接的關聯,語言沒有根據命題人的設問重新組合。
四、扣文本,重規范,提升答題品位
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是顯現或隱匿在原文中,這是解答人物傳記閱讀題的一個總原則。在解答人物傳記類閱讀試題時,要緊扣文本,善于在原文中尋找與題目相對應的詞句或段落。找準了對應的區域,也就鎖定“取材”范圍,為答題找準了方向。在梳理和整合答案時,最好用閱讀材料中的詞句作答。即使要求用自己的話回答,我們也要留意文本中的關鍵詞、感情傾向、中心思想,切不可撇開原文,另起爐灶,隨意揣摩,信手胡答,以至不著邊際。
人物傳記閱讀的最后一個過程是通過答題,與閱卷老師交流,因此,我們要尊重閱卷老師這一隱身的交流對象,注重答題規范,提升答題品位。要樹立以下五種意識。(1)條理意識。高考中給分的原則是“采點給分”,也就是說,每一問都應該有得分點,換句話就是高考題目中問幾問,你就應該分項答幾問,哪怕是很簡單的問題也應該明確回答。(2)精準意識。許多考生讀懂了文本,可是在答題時,不是詞不達意,就是問此答彼,以致答案偏差或有較大失誤而丟分。答題時一定要看清、弄明、摳準、挖深、吃透題目含義,明確答題要求,力求答案句句中的,字字見血,要言不煩。(3)規范意識。有問有答,問啥答啥,書寫工整,標點準確。(4)文化意識。學會說“行話”,務必用“術語”,堅決摒棄“口水話”,反對冗長拉雜。(5)個性意識。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探究性試題,允許學生見仁見智,只要持之有據,言之成理,都可以得高分。答題時不應公式化、概念化表述,要學會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找到富有個性的切入點進行深入開掘,如此答題更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注:本文系榆林市教育教學微型課題,課題名稱:人物傳記文本閱讀設計研究。負責人:趙利,課題成員:李麗霞 張文利,課題編號:YWX15063。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