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芳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西博格教授指出:“化學——人類進步的關鍵。”化學是一門神奇的科學,它通過探索那些肉眼看不見的粒子——原子、分子的特征和行為,引導人們認識整個物質世界。高中學生接受化學教育,主要是接受科學方法、科學思維,接受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明于此,筆者主要探究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價值觀。
一、方法價值觀
為什么讓學生接受化學教育呢?有一次上課,我問學生:“如何用數學的集合思想來表述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我叫一位學生到講臺上來回答,當這位學生磨磨蹭蹭往上走時,我從他恐慌的眼神中知道了他沒有思考,但我一直用非常相信他的目光看著他,他情不自禁地在講臺上連畫三次圓圈,突然很利索地在黑板上寫出了正確答案,我再次提出讓他以此問題設計一道選擇題考考其他同學。他成功了,我非常賞識地表揚了他,其他同學也報以熱烈的掌聲。我猛然間發現他非常興奮。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很快地捕捉到了這一刻,靈感閃現,有了不同以往的理念。課后我花時間理清了這樣一個思路,化學教育的過程,師生情感與靈性的自然流露,只能靠課堂中老師與每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之間交流去完成。老師傳遞給學生的方法、態度等情感信息會影響學生目前接受化學教育的興趣以及對他人、對社會的態度和方法。
幫助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何長效地施行“情感信息”的轉移,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老師的目光、微笑、語言、動作等都是富集信息的載體。例如,當學生將氯化鈉寫成NaCl2后,是選擇粗暴的批評還是表揚激勵的引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化學老師在專業水平上相差無幾,但對待學生的態度相去甚遠,導致效果大相徑庭。學生常說:“我們不佩服你的淵博,但我們尊敬你的博大。”總之,教師上課“遭遇”挫折時,面對學生回答問題出錯時,當眾問了老師不會回答的問題時,應當采取什么方法,是急中生智“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還是“壓制”學生的情緒,這直接關系到學生接受化學教育的情感。允許學生出錯,允許學生有不同觀點,更要鼓勵“高壓”氛圍中學生將自己錯誤的觀點大膽地完整表達出來,老師要維護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思考和表達的自由。老師要精心呵護每位受教育者的心靈,只有他們的心靈舒展時,才能獲得較好的教育。創造性的探索和完善師生平等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不僅關乎我們今天對待科學和對待學生的方法問題,或許還會關乎我們未來對待明天的方法。方法體現的價值觀,由此而產生的人的價值和發展需要,尊重生命的多樣性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已經對我來說不再變得生澀了,而是“鮮活”了。
二、思維的價值觀
如果說化學學科所承擔的化學教育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思維方法為核心的話,那么培養過程就是關注人的發展的過程,這就是化學教育的根本價值觀。
通過學習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見,讓創造從問題開始。下面以筆者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說明。
例如,現有一份CuO和Cu2O混合物,用H2還原法測定其中CuO的質量x(克)。實驗中可以測定如下數據:
W:混合物的質量(克),W(H2O):生成H2O的質量(克),W(Cu):生成Cu的質量(克),V(H2):消耗的H2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升)。
(已知摩爾質量:Cu:64克/摩爾、CuO:80克/摩爾、Cu2O:144克/摩爾、H2O:18克/摩爾)
(1)為了計算x,至少需要測定上述四個數據中的 個,這幾個數據的組合共有 種。
(2)從上述組合中選寫一個含W的求x的計算式:
x= 。
當我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探討時,我很自豪地將我個人的解法在黑板上演算了將近三十分鐘,學生在下面也忙個不停,突然有一位學生心不在焉的態度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直接走到他面前準備問他不專心的原因。令我吃驚的是,他將寫了一行字的小紙條拿給我看,上面寫著:n(CuO)+n(Cu2O)=n(O)=n(H2)=n(H2O)。我立即明白了,我馬上走上講臺,用他的思維方法分析該題:
已知:W,W(H2O):x/80+(W-x)/144=W(H2O)/18
x=[40W(H2O)-5W]/4
已知:W,V(H2):x/80+(W-x)/144=V(H2)/22.4
x=[225V(H2)-35W]/28
已知:W,W(Cu):x/80+(W-x)/144=[W-W(Cu)]/16
x=[40W-45W(Cu)]/4
已知:W(Cu),W(H2O):x/80+W(Cu)/128-x/160=W(H2O)/18
x=[320W(H2O)-45W(Cu)]/36
已知:W(Cu),V(H2):x/80+W(Cu)/128-x/160=V(H2)/22.4
x=[200V(H2)-35W(Cu)]/28
又快又簡單,學生異常興奮,我乘勢引導,這位學生了不起,這件事使我受益匪淺。正是由于我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每個學生都愿意把他們好的方法與我分享,與大家分享。這正是體現培養創造性思維,關注人的發展的化學教育的核心價值觀。
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
化學教育以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為對象,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化學觀,增強環保意識,以物質結構為最美的審美價值觀,把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植根于他們靈魂的深處,是化學教育的又一重要價值觀。
浩瀚的宇宙和地球上人類用肉眼能見到的和不能直接觀察到的以原子或分子形態存在的物質,都是我們要了解和研究的對象。化學家的任務是在認識一個現有的世界的基礎上來改造和利用這個現有的世界,但是僅有這一點還是不夠的,化學家的最終目的還要用新的化學理論和先進的實驗手段創造一個新世界,利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創造新物質,讓人類走向“人工合成”的新時代。人類想要可持續發展,物質條件是不可缺少的,人口急劇增長和資源嚴重匱乏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化學家對豐富多彩的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功能有了深入的認識,覺得再也不能像以前用簡單的方法來利用這些自然資源,而是對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資源進行深加工,制造出具有良好性質和特殊功能的產品以滿足人類和生活方面的需要。但自然資源畢竟有限,燃料和礦產資源在年復一年地減少,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人類怎樣才能持續地發展?怎樣才能活得更好?化學家們開始認識到在不違背客觀規律的條件下,用完全人工的方法合成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質,來更好地滿足人類的特殊需要。這樣,綠色化學、自然情懷、環境友好型等理念應運而生。化學教育應責無旁貸地把自然情感、自然環境引入學生的視線。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現代世界里大自然承載著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膨脹起來的生物能量和生存重量,環境問題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生態問題影響生活的質量。環境意識、綠色情懷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現代文明素養的重要標準。缺乏自然情感即使還不能算是一種精神殘疾,起碼也是人生重大的審美損失和生活質量損失。化學教育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深入自然,發揮它的前瞻性作用。
充分發展的美感是靈魂中最微妙、最敏感、最個性化的部分,它常常不可思議地導向真,藝術的真,科學的真。審美氣質對一個人非常重要,它在個性中作為價值判斷的核心之一,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對事物的判斷,什么是美的、好的、重要的,什么是不美的、不好的、不重要的,決定個體生命能量一生中的流向。美國偉大的建筑學家富勒要求建筑系的學生學一點化學,他認為化學中討論的物質結構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結構,它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完美的結構。這可以從包括C60結構發現在內的四位化學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得到最有力的說明。明于此,以物質結構為素材的審美教育,其價值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