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
聲樂藝術是聲音的情感表達。除了天生的歌唱感覺,后天的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從一點一滴做起,通過聲音和情感之間的分析,積累演唱經驗,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再進行唱歌。
一、作品分析
(一)創作背景
《苗嶺的早晨》這首民族歌曲,是中國著名作曲家白誠仁先生于1974年創作的。該曲是作者在苗寨采風時的親身感受。從雨霧撒開到鳥兒歌唱,形象、生動地描繪了苗寨早晨生機勃勃的場景,讓人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湘西。
(二)歌詞分析
這首歌的歌詞,文字簡潔,在字面背后卻有著更深層次的寓意。樹木、山巒、鳥兒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呼吸著新鮮的空氣。……看完歌詞后,我們才可以正確地把握歌唱的基本情緒和演唱風格,從而給我們演唱所要表達的情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曲式分析
《苗嶺的早晨》是一首有再現的單三部結構聲樂作品,其結構圖示為A+B(a+b+c)+A1。第一段用了富有苗族音樂特色的“飛歌”旋律,用花腔的演唱技巧模擬了鳥兒在晨曦中清脆婉轉的鳴唱,見圖1。
■
圖1
第二部分的結構復雜,把人們帶到了苗家山。第三部分是再現部,和第一段遙相呼應,再現苗家山寨美麗的風景。
(四)音樂風格
《苗嶺的早晨》取材于湖南的湘西,有著深厚的苗族音樂色彩。整個樂曲以苗家“飛歌”的特性音調為基礎,極富地方色彩。苗族“飛歌”高亢嘹亮,唱時聲震山谷,有強烈的感染力。演唱者在演唱時可以盡情拖腔,拖音的長短,憑歌唱人氣息的長短而定。
二、演唱分析
(一)演唱中的呼吸與速度、力度、音色的結合
《苗嶺的早晨》是首典型的中國民歌,正確的呼吸方法可以使音色更甜美、嘹亮,口鼻同時吸氣也可以抬高發聲的位置,有助于頭腔共鳴。這首作品中有大量的跳音和音階,見圖2。
■
圖2
引子部分的苗家“飛歌”特性音調要唱出高亢嘹亮的音色。歌曲中的強弱對比要唱得較明顯,每段的音色要結合歌詞的意境來唱出不同的變化,在演唱的過程中,要嚴格地按照作品的要求來進行演唱。
(二)演唱中的聲腔處理
1.跳音演唱
歌曲中出現了很多模仿鳥兒叫聲的歌詞旋律。這是苗家“飛歌”特有的一種方法。
2.裝飾音演唱
顫音:每個部分的結尾長音都會加入顫音進去。顫音的演唱要準確靈巧,在唱顫音時氣息可以相應的減少。
倚音:在歌曲中,如“蒙”字前和“了”字后,均用了倚音,使旋律有種柔美婉轉的感覺。在模仿鳥叫聲中,多采用前倚音的手法,見圖3。
■
圖3
3.節奏、節拍處理
針對歌曲中不同的節拍、節奏,都要按照作品的要求來進行演唱。在演唱長音時,要唱夠時值,但不能超過時值或者不夠時值,這樣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三)演唱中的情感處理
這是一首花腔女高音歌曲,音域跨度較大。前面的呈示部分需要唱出苗家山寨早晨清新而不失生機的甜美韻味。
第一段我們要準確把握作品的基本情緒,這段運用苗家“飛歌”的特性音調,追求意境美。第一段的寫作也為后面的第二段做了很好的鋪墊,預示熱鬧的場面即將來臨。第二段則要唱出苗家兒女載歌載舞,苗寨沸騰后的熱鬧、歡快場面。第二段出現轉調,見圖4。
■
圖4
這與第一段有了很大的對比,這里節奏稍慢,但要求唱得有彈性。第二段中的一小段(圖5),是描寫人與鳥的對話,這也是全曲的一個高潮,人聲與鳥鳴結合,把作品推向了音樂的最高點。最后結尾演唱者需要有很好的氣息,用圓潤、清脆的音色來表達苗家兒女對幸福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憧憬。
■
圖5
總之,每首歌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每首歌曲的演唱風格也是不同的。演唱時真情的流露感染著觀眾,同時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反過來又影響著表演者,歌唱者與觀看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從而達到以聲傳情、以情帶聲這一演唱風格的最高境界。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