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甲明
一、案例背景
《溶解度》是上教版教材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整節內容分三課時,本課時是第二課時的內容,在整節內容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前一課時“物質的溶解性”讓學生明確應該從量的角度來比較物質的溶解能力,而這一課時應從量的角度引導學生,讓其知道溶解度是溶解性的量化表達方式,可用溶解度來衡量物質的溶解性。同時本章與前兩章相比難度和思維含量都有了大幅增加。這里還是學生學習初中化學的一個分化點,尤其是對溶解度的理解直接影響了后面關于溶解度的計算和運用。教師要通過精心設計,以具體的化學知識作為載體,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為溶解度計算和酸堿鹽的相關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主要教學片段
1.溶解度的定義
師:(展示圖片)老師、劉翔和姚明誰高誰矮?
生:老師矮,姚明高。
師:(展示圖片,給出具體身高)老師的高度為173cm,姚明的高度為226cm,高矮屬于定性描述,而高度就是定量描述。
師:什么是物質的溶解性?
生:溶解性是定性的表示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
師:如何比較白糖和食鹽誰的溶解性更強?回顧家庭小實驗,比較白糖和食鹽的溶解性。
組員1:在同一溫度,取等量的水,看誰溶解得最多。
師:在這個實驗中,我們通過定量比較了兩種物質溶解性的強弱。用量化的數據來比較溶解性更直觀。溶解性的大小常用溶解度來表示。
師:溶解度的定義、符號、單位。
生完成【例1】和【例2】
2.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系
師:碳酸鈣是易溶于水還是難溶于水?
生:難溶。
師:這種描述是定量還是定性?
生:定性描述。
師:物質的溶解性與溶解度又存在什么關系呢?
生閱讀教材。
師:溶解度是溶解性的量化表示方法,根據溶解度的數值可將溶解性進行分類。
生:20℃時,
易溶:S>10g/100g水;可溶:1~10g/100g水;
微溶:0.01~1g/100g水;難溶:S<0.01g/100g水。
3.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師:PPT呈現硝酸鉀和氫氧化鈣的溶解度數據,表格法的優點是什么呢?
生:表格法直觀、精確。
師:表格法有什么不足呢?
生:只能觀察到這兩種物質在部分溫度下的溶解度。
師:還有更好的表示物質溶解度的方法嗎?
生:溶解度曲線。
師:將上述數據繪制成溶解度曲線,體會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
生繪制溶解度曲線。
師:根據自己繪制出的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圖,結合教材中給出的溶解度曲線圖,總結固體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
生:大部分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少數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少數固體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變化不大。
4.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
師:影響固體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溶質也可以是氣體,你覺得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可能又有哪些?
生完成學生實驗。
(1)打開雪碧飲料,觀察現象。
(2)對一瓶雪碧飲料加熱觀察現象。
師:這兩個實驗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有壓強和溫度。
溫度升高,氣體溶解度減小;壓強增大,氣體溶解度增大。
師:思考夏天的魚塘里會出現“魚浮頭”的現象,找出原因?
生:溫度高,壓強低,水中溶解的氧氣少。
三、案例分析
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質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物質的溶解性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當精確地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時,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要比較溶解能力就必須在同一規定條件下,比較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因此,溶解度概念既包含了物質溶解性的含義,又進一步反映了在規定條件下的具體數量,是溶解性的具體化、量化和精確化。
本節課,我就以高矮的定性描述和高度的定量描述開始教學引入,再過渡到溶解性和溶解度,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鑒于本節課是“溶液”主題單元整體教學的一個課時,應該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引課的時候充分利用了前一課時的“比較物質的溶解性”的家庭小實驗,從定量的角度引出了溶解度這一概念。而在落實溶解度這一概念的理解時,考慮到概念的理解透徹與否直接影響到后續知識的學習,所以此次概念教學的重點不僅僅停留在以往的“四要素”,還通過學生課前探究實驗的數據,直觀、有效地建構溶解度的概念,介紹溶解性的分類,體現溶解度的標尺功能。考慮到教學結構的整體性,本課沒有將重點放在溶解度曲線的閱讀上,只是引導學生注意了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趨勢。關于溶解度曲線的進一步分析和應用,也可以挖掘到另一個深度,計劃安排在下一課時完成。由影響固體溶解性的內因和外因,小結影響固體溶解度的因素,類比引出影響氣體溶解度的因素。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最后以小結和練習來鞏固落實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誗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