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寶
一、問題產(chǎn)生
日前筆者教學中,遇到如下問題:
過雙曲線x2-■=1的右焦點F2作直線l交雙曲線于A, B兩點,若|AB|=4,則這樣的直線l有_______條。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一條的、兩條的、三條的,問了幾個回答正確的學生,都認為通徑算一條,然后“斜的”還有兩條。答案雖然正確,但過程有點憑感覺。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學生“把題目寫對了,但沒有準確地把題目做對”,這與我們學習數(shù)學追求嚴謹性相悖,因此,與必要在此進行研究。學生出現(xiàn)此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對雙曲線通徑的理解上存在問題。
二、問題探究
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在此題的教學時,首先回顧了雙曲線的焦半徑公式:
雙曲線上任意一點到其焦點的距離稱為該點的焦半徑。
已知點P(x0,y0)在雙曲線■-■= 1(a>0,b>0)上,F(xiàn)1, F2分別為雙曲線的左、右焦點。若點P在右半支上,則 PF1 =ex0+a,PF2=ex0-a;若點P在左半支上,則PF1=-ex0+a,PF2=-ex0-a。
設(shè)右支通徑為AB,則AB=2■。
可以證明通徑是直線與右支有兩個交點的弦長中最短的弦。設(shè)過右焦點的直線與右支交點分別為P1(x1,y1),P2(x2,y2),則弦長P1P2=P1F2+P2F2=ex1-a+ex2-a=e(x1+x2)-2a≥e·2c-2a=2■,當且僅當F2為P1,P2中點時取等號。
對于開頭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說明:雙曲線的兩個頂點之間的距離是2,小于4,過拋物線的焦點一定有兩條直線,使得交點之間的距離等于4,而當直線與實軸垂直時,此時即為通徑長,也是等于4的線段,綜上可知有三條直線滿足|AB|=4。
當然,解決此問題也可以從交點弦的角度進行研究:
設(shè)雙曲線■-■= 1(a>0,b>0),其中兩焦點坐標為F1(-c,0),F(xiàn)2(c,0),過F1的直線的傾斜角為α,交雙曲線于A、B兩點,求弦長|AB|。
(如圖)當直線與雙曲線的兩個交點A、B都在雙曲線同一支上時,連接F2A,F(xiàn)2B,設(shè)|F1A|=x,|F1B|=y,由雙曲線定義可得|F2A|=2a+x,|F2B|=2a+y,由余弦定理可得x2+(2c)2-2x·2c·cosα=(2a+x)2整理可得x=■,同理y=■,則可求得弦長|AB|=x+y=■+■=■。
由公式可知,當α=90°時,弦長|AB|最短。因此,開頭的問題中,若A、B兩點都在右支上,則等于4的弦只有一條,另外兩條的說明同前。
課程改革對當前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標準也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在追求數(shù)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上要不斷努力,做好學習者的角色。
《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決定著數(shù)學教學的目標指向:適應(yīng)并促進人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數(shù)學教師必須以學習者的角色去讀懂學生。只有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優(yōu)勢與不足、學習的最佳方式以及學生之所需,教師才能教好學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摸清學生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機制、認知特點,以學習者的角色去體驗數(shù)學學習,從學習者的立場來發(fā)現(xiàn)問題、反思問題,進而引發(fā)學生“學會向數(shù)學知識提問”“學會向數(shù)學問題解決提問”(即問題解決后的反思),引導學生不僅“把事做的正確”,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做好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學方案,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真正達到有效教學的目標,同時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誗編輯 李 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