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梅
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但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雙方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才能獲得成功。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把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角,把學生當成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在授課時不習慣于將時間放給學生,而是滿堂講,學生毫無興趣地聽,教學內容封閉,教學信息缺少雙向的交流,學生沒有參與的機會,缺乏積極性和互動性,導致教學低效甚至無效。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至關重要的一環。
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放權給學生,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發揮其主體作用。
一、在引入新課時,教師要巧設導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積極的成分,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去積極思維,主動學習。例如,講基因的分離定律時,純種高莖豌豆和矮莖豌豆雜交,其后代全部表現為高莖豌豆,這時教師可設問:豌豆的矮莖性狀是否從此消失了呢?以此造成懸念,使學生欲罷不能,急于探求答案。
二、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在課堂上教師要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探索、發現知識的過程,要正確引導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培養他們逐漸養成獨立獲得知識的習慣。例如,我們知道“免疫”一節非常抽象,教學時可以從器官移植說起。教師設問:為什么有的手術容易成功,而有的卻不易成功?為什么手術成功了還必須服用免疫抑制藥物?這種做法使學生由傳統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改變了他們的學習方式,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也是新課改精神的集中體現。
三、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也是課堂的主體
美國教育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教師的“教”應該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應該充分利用,善于利用新教材設計的探究素材:“資料分析”“思考與討論”“實驗技能訓練”等,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歸納。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的發現”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前可布置學生探索有關科學家對光合作用本質的發現過程及相應的理論材料,并對比作出評價,課堂上讓學生簡述理論要點。這樣的探究活動能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空間,使學生獲得愉快的探究過程的體驗,大大增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的欲望,無形中提高了教學效率,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生物教學要始終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為出發點,要改變傳統的舊教學方法,消除教師滿堂灌,強迫學生接受知識的舊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以上只是我在新課程標準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一些膚淺的體會,當然,要想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有很多方法,讓我們在實踐中慢慢琢磨,共同努力吧!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