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歷史教學方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已不能取得良好的課堂實效。以教師和學生為切入點,分別進行論述,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高;實效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受到了更多的重視。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歷史學科是一門包羅萬象、內容極為豐富的人文學科,使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不過歷史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科學,我們可以探尋新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的實效。
歷史課堂是由學生和教師共同組成,要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一、教師方面
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課內外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保證,因此提高課堂的實效與樹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密切的關系。學生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一門課者不在少數,只有喜歡這門課,才能用心去學習這門課,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那么,怎樣樹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三點:用人格吸引學生、用知識豐富學生、用方法感染學生。
2.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持續學習的最好方式。筆者以為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一是巧妙設置導入。如,在學習“民主政治的搖籃”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用數字故事導入,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領略雅典的魅力風光,從而開始對本課的學習。二是讓學生自己“說”歷史。改變教學的一個有效方式就是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教師在講解新內容之前,可以讓學生課下預習,提前熟悉課文內容并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讓學生先講自己整理的內容,然后教師更正并補充,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三是改變歷史考試的方式。這是針對實行課改后,歷史不再納入高考范圍而言。學生對某門課不感興趣,無非是課堂沒有吸引力,或者害怕考試考不好。歷史教學可以改變考試的方式,在沒有高考壓力的情況下,采用多樣化的考核,如:講歷史故事、制作歷史物品等。既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也能消除學生對考試的恐懼心理。
3.借助多媒體再現歷史畫面
長期以來,高中歷史教學所沿用的一直是黑板加粉筆的課堂教學模式,方式相對落后,手段相對單一,已遠遠不能滿足當前現代化教育的需要,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則能彌補傳統的教學模式的不足。歷史是對過去的追憶和重現,很多內容我們都只能通過文字來了解,這大大限制了我們能動性的發揮。而多媒體最大的優點就是改變過去教學中單一的文字敘述,把像和聲很好地結合,加深我們的記憶和學習。因此在歷史課堂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歷史圖片和再現歷史情境的電影,借助聲像效果,讓學生直觀感受歷史的真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4.有效利用鄉土材料
鄉土資源,如當地的歷史遺址,閱歷豐富的長者等,巧用這些資源,學生最更易信服和接受。能夠從多種角度為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解。這樣不僅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豐富其歷史知識,更能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活躍歷史課堂。比如,筆者所在地擁有濃厚的三國文化氣息,因此,在給學生介紹三國文化時,運用陳壽、萬卷樓等材料,能更好地讓學生接受與學習。
5.適時走出去學習歷史
要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還可以在條件可行的情況下,讓學生走出去。比如,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古跡,感受歷史的滄桑,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學生對歷史的感悟能力,并增強學生對歷史文物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學生參觀歷史古跡,不等同于旅游觀光,不能忽略學習這一主要目的。
二、學生方面
馬斯洛和羅杰斯等人本主義教育家強調:學生是主體。因此,提高高中歷史教學實效還必須重視學生對歷史課堂的參與,筆者以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1.要加強對歷史知識的記憶
雖說素質教育不提倡死記硬背而更重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但在歷史學習中卻不可避免要對歷史知識記憶。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才能提高自身的知識與素質,并且才能在歷史課堂上與教師產生共鳴,達到歷史教學的效果。此外,如果歷史還會再參與高考,那么歷史知識的記憶就更加不可缺少。
2.用對比的方法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在高中的歷史學習中,很容易出現知識點混淆的情況。因此,學習歷史要學會將歷史事件進行對比分析,歸納歷史經驗,發現歷史發展規律。比如,可以將我國古代歷史上的諸多變法進行對比,分析這些變法的背景、內容、性質以及對當時中國社會的影響的不同,以此加深對變法的理解,從而達到提高歷史學習實效的目的。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不能急功近利,必須腳踏實地,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積極探索歷史教學的規律,科學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借鑒最新教研成果,不斷創新歷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包奇花.高中歷史教學之我見[J].數字化用戶,2014(12).
[2]劉月朗.淺談高中歷史教學的創新性與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2).
[3]江梅.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J].魅力中國,2014(04).
[4]陳麗靜.高中歷史教學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J].科學導報,2014(28).
作者簡介:劉人銘,出身于1991年,本科,四川南充人,就職于西華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