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實驗目的】
1.探究并歸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感知虛像的特點含義。
3.通過對“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和等效替代法的運用,提高探究能力。
【實驗原理】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以方便確定像的位置。
2.用兩支同樣的電筒以便于判斷像和物的大小關系。
【實驗器材】
帶輪子的玻璃板,兩個完全相同的電筒,畫好方格的塑板,背面有膠的彩色紙板,白紙。
【實驗操作步驟】
1.將玻璃板垂直放置在帶方格的塑板上,對準刻度線,將亮著的電筒放在玻璃前,透過玻璃觀察這個電筒成的像,像在哪兒?在玻璃板的后面,將底座轉動,觀察玻璃板的另一側,將白紙放在剛才看到像的位置,紙上沒有。這不是實際光線組成的,所以得出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2.將底座復位,用另一個滅著的電筒在玻璃板的另一側找到當前電筒所成的像,直到與像完全重合。再換兩個位置重做以上實驗,可以得出像和物是等大的。
3.輔證實驗:用彩色紙板粘在塑板上,讓學生觀察在鏡中紙板的像占有幾格,可清楚地判斷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4.再利用方格數出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很方便得出結論: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5.利用數學中有關對稱的相關知識,還可以得出: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
【實驗效果】
實驗簡單操作性強,實驗現象明顯,便于學生得出結論。
【實驗創新之處】
1.原實驗中可見范圍小,不能多角度地展示給學生觀察,設計底座帶輪子,可靈活方便向各個方向展示。
2.原實驗蠟燭燃燒高度發生變化,像物難以重合。另外,燭焰不穩定。改用相同型號的電筒,易于重合且像清晰穩定。
3.用邊長1厘米的方格紙代替原實驗中的大白紙,不用尺量,就能很快觀察到平面鏡中“對稱的像”,能準確說明物像等距。縱線與平面鏡垂直可直接觀察物像連線與鏡面垂直的特點。
4.實驗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實驗探究過程快捷、準確,具有較強吸引力。
【實驗教學反思】
“平面鏡”一節是初中物理光學部分的重要內容,它是通過實驗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進而用光的反射定理說明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提出虛像的概念,做好平面鏡成像的實驗是關鍵。圍繞本次實驗對實驗教學的功能與作用進行反思:
1.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點要求,為了讓學生更確切地理解虛像,可以試著推到像,發現無論如何推不倒,再用白紙接像,使學生明白虛像的含義。
2.實驗教學就是讓學生親歷知識的過程,在探究物與像大小關系時,一定要強調“重合“的含義,所以多次實驗體驗“重合”。
3.方格紙方便準確減小誤差,更加形象直觀。
4.這個實驗還有改進的地方,用亮且小的燈來做這個實驗效果可能會更好。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