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英 邱光鋒
課堂探究及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的革命,所有形式和方法的轉變都要服從和服務于提高學生合作學習能力這一目標。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成為眾多教師不懈的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組建科學合理的小組
科學合理的分組,是小組合作學習實施的前提。分組前要考慮周到,分組時要合理搭配。要根據不同的科目、課型,我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1.分組形式
(1)固定式。小組成員通常為前后座4人組成。對一般性問題的探究、小型操作實驗、短時間能完成的合作任務,就會采取此種方式。
(2)交換式。根據小組之間每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差異,適時對個別或少部分學生進行組間調換,盡量讓小組之間的整體水平達到一致。
2.分組原則
(1)組內異質。分組時性別搭配均等,性格搭配各異,能力、水平、興趣等參差搭配。
(2)組間同質。分配后,組與組之間的綜合素質要盡量一致。
3.組內分工
(1)每組內設組長一名,推選一名綜合素質相對較高的學生擔任。
(2)根據合作探究的不同內容,相機設立記錄員、匯報員。人員的分工一般由組長指定。
人員的分工應采取輪流“坐莊”的形式,盡量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扮演多種角色,讓他們在活動中各盡其職、各顯其能、各有收獲,共同進步。
二、找準合作學習的時機
1.在知識的重難點處合作
這有利于學生主動思考,發表個人的見解,并在見解發表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碰撞思維的過程中突破重點、難點,解決關鍵問題,從而很好地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人翁的主體地位。
2.在動手實踐處合作
教材內容中有不少知識的理解需要學生討論、動手實驗,這時安排學生合作,有利于學生由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語言,實現由感知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跨越。
3.在知識形成處合作
在教學中,概念的概括、計算方法的總結、規律的抽象等都隨學習的過程相應形成。教師應把揭示知識的權力讓給學生,為他們提供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在自我交流中彼此獲得個人之外的信息,并通過他們的交流與整合形成知識。
4.在開放性問題處合作
課堂教學中有些問題的解決策略、答案不唯一時組織合作,有利于學生個體思維水平的展現,并在個體思維結果交流的過程互幫互教、共同收獲。既拓寬了成員的個體解題策略,又達到了培養思維廣闊性、靈活性、深刻性的目的。
三、師生角色的合理定位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又好又快地發展。合作成效的得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生各自的角色定位。
1.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是“導演”
應做到:課前,確定合作內容、合作流程、合作時機、預設生成。課中,分配任務,提出要求;參與指導、調控合作進程;評價合作效果;提供合作服務;答疑解惑。課后,反思總結。
2.學生在合作中的角色是“主演”
表現為:主動參與探究信息的小組交流;提出合作中遇到的問題并探討解決策略;陳述、展示合作成果;質疑問難。
3.其他需要改進的地方
有時教師布置任務后,沒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立即分組合作解決,影響學習獨立創造性,忽視了學生創造個性的培養。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之間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融會貫通的,如何更好地解決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其發揮最大效益,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在合作中探索,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總結發現,以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不斷發展。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