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翔
在十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我總在追尋著語文教學的靈動性。在歷經課改、歷經教材改版、歷經授課方式的轉變后,我有些無所適從。如何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愈發顯得真實、自然、厚重而充滿人情味呢?我想應該告別教師分析的時代,真正用心靈去靠近、感知語文,用文化去引領學生,讓語文課充滿文化味。
一、重語文味
所謂語文味,就是讓語文教學返璞歸真,讓師生關系和諧相處,就是滲透了師生生命體驗的文化熏陶。語文味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的教學激情和學生學習興趣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綜合素質和學生的文化素養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的發展和學生發展的和諧統一。
語文教學呼喚語文味,在語文課中,作為語文教師,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形成學生的人生態度,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語文課堂就應該是一個靈動的課堂,一個有知識積淀的課堂。
二、活化語文
語文學科不單是工具性的學科,更是人文性的學科。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傳承文化的過程。這過程本身就是有語文味、文化味的,它應是植根于內心的一種語文修養,進而提升到一種無需提醒的語文的自覺,也是一種以約束為前提的語文自由,更是一種以語文母語為基礎的語文倫理。
語文本身是活的。葉圣陶老先生認為:“語言文字的學習,出發點在‘知,而終極點在‘行,到能夠行的地步,才算是具有這種生活的能力。”教師要用語文的智慧去激活學生生命本體,讓他們從學習中去獲得生命的體驗。由此,從我們的教學思想、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調控、教學技能等方面入手,進而激發學生的參與、交往、思維、情緒生成,讓語文活起來。
語文的活不是教師或學生的單邊的活動,而是一種雙邊的互動。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憑借自己的經歷、閱歷和文化積淀引導學生去體味、感悟作品,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中,多角度、多層面地理解、鑒賞作品,在長期的濡染中培養語感和美感,全面提升學生的品味,使學生收獲精神幸福。特級教師于漪在談教學體會時說:“崇高的使命感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緊密相連,在學生心中彈奏的時刻,教學藝術的明燈就在課堂上高高升起。”
三、玩味語文
“一種凌空蹈虛的所謂感悟,只會害了語文。語文學習應通過對語言文字的體味和揣摩來落實,而且來不得架空。”錢夢龍先生集畢生之功打破語文教學的虛空境界。語文教學最高明之處即在于對語文知識的重建和學生興趣的激發,使學生受到感動,進而體味到文學的魅力,讓學生提升到一種語文的自覺,能大膽質疑,勇于求異,敢于創新。
語文教學也本應是將文化素養根植于學生內心的,能夠潤物細無聲的,讓學生在經歷并感受語文聽、說、讀、寫的過程中,體味語文聽、說、讀、寫的規律,形成每個人自己的語文,這便是語文學習的至高境界了。
?誗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