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霞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實施,初中數學課堂出現了各種形形色色的探究教學,表面上搞得熱熱鬧鬧,但實際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并且加重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學情緒。為此,就如何培養數學探究的興趣,有效地開展探究教學,談一些具體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探究;探究文化;局部探究;問題串
一、激好奇之趣,護好問之心
美國教育學家薩齊曼堅信課堂上要開展探究教學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有一個集中學生注意的焦點,最好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好奇的事件或現象;(2)學生享有探索的自由;(3)有一個豐富的容易引起反應的環境。其實薩齊曼探究模式的關鍵就在于能營造一種探究的氛圍。筆者在十幾年的教學過程中,就一直注重在煩瑣的日常教學中正確對待每位學生的每一次提問,并能細心呵護。因此,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兩點:(1)教師要允許學生暢所欲言,講完自己要講的問題。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必須要舍得“主導”,要用贊賞的態度、激勵的語言、友好的微笑傾聽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充分肯定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態度,讓學生大膽猜想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2)當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不要急于判斷其觀點的正確與否,不能強迫學生走自己設計的“軌道”,而應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鋪設認知臺階,搭建學習平臺,不斷地引導學生探索所提問題的正確性,不斷地啟發學生尋找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甚至提出新的問題。
例如,筆者在2006屆時曾有一個學生剛進入初中時數學成績只有46分,但這位學生有一個好習慣就是喜歡纏著數學老師問,當時我也就不管他問什么問題,都耐著性子不停地鼓勵他把不懂的一五一十地說出來,雖然在八年級上學期時每次還是考不及格,但是正由于我的不斷的鼓勵與引導,這位學生在八年級下學期時就突然跳到了年級段前10名,后來也就逐漸穩定在年級段前5名了。其實作為教師,我們要習慣學生問一些雜七雜八的問題,有問題就說明學生在思考,這樣慢慢地學生就會有興趣。在數學探究學習中,問題就是動力,就是學生發展的源泉。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暢所欲言,助長提問題之風,尋找好奇所帶來的樂趣。
二、寓問題于學,串問題于教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提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學,教學生學。”數學教學設計的中心任務就是要設計出一個問題或一串問題,把數學教學過程組織成為提出(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解決問題方法的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數學教學設計就是問題設計。有意義、有趣味的問題可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問題教學就是在課堂上根據這節課的內容,精心、巧妙地設計一串串有意義的問題,促使全體學生去積極思考、爭相發言、激烈爭論,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新的知識,培養各種能力。因此在設計課堂問題時,要有啟發性、針對性和層次性,要針對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難的地方,容易出現差錯的地方處設計好問題,要能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較難的問題就得想辦法,補充適當的輔助性問題,把大題化小,分步提問,引導過渡,幫助學生克服思考難題時的障礙。千萬不可有意設計太難的題目為難學生,這樣會使學生無所適從,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從而厭學。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使學生產生疑惑,盡可能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教師不要與學生“搶”問題。探究過程最有創新價值的是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而依據問題設置探究點,是使設想中的問題轉化為可實際探究操作的重要環節。
例如,在“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如下問題:問題1:畫△ABC,使AB=AC。你得到了什么特殊三角形?問題2:觀察所畫的三角形,你能分別說出它的腰、底邊、頂角和底角嗎?問題3:請剪下所畫三角形并將其折疊,仔細觀察,它是軸對稱圖形嗎?問題4:如果是,你能指出并作出它的對稱軸嗎?問題5:仔細觀察所畫的圖形,你還能找出其他相等的線段、相等的角嗎?在這五個問題中,問題1、2設計起點低,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實現了由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知識的“現實發展區”,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特點,讓每個學生都能較快進入學習狀態。問題3、4、5配合問題1、2對幾何形象進一步去觀察、操作、猜想,使學生的發現和歸納在更高的思維層次上展開,促使學生進行探究式的主動學習,讓學生親身體驗等腰三角形對稱性的歸納過程,使
之自然穩固地內化到認知結構中,真正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
三、重局部探究,扎探究之根
探究固然重要,也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重視,但由于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們發現:課堂中并非一切內容都應該成為學生探究的素
材,否則學生的課堂會走過場,會流于形式,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是“偽探究”。因此,數學探究教學要把“探究”元素融入常態教學中,進行有效的“局部探究”,即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的分析與把握,選擇若干個局部探究的“點”,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讓學生經歷探究與合作學習的過程,經歷如何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
及解決問題的歷程,有效地促進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發展,更為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例如,在“一次函數”的外出聽課教研中,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數的解析式與它的圖象之間的關系,并介紹待定系數法,同時為了體現探究性學習這一新課程理念,一上課就組織學生對下列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已知:一次函數的圖象經過(-3,-5)和(2,5)兩點,(1)求一次函數的關系式;(2)求該一次函數與x軸、y軸交點A、B兩點坐標并作出該函數圖象;(3)求△ABO的面積;(4)寫出線段AB(包括端點A、B)上,橫、縱坐標都是整數的點的坐標。上述探究活動,教師很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活動性,課堂氣氛很熱烈。但在活動結束后,有些學生卻是一臉的困惑,似懂非懂,甚至沒有自己動過筆。因此,筆者認為這樣的探究是低效的,這位教師的本意想把整節教學內容都設計成探究問題,讓學生經歷合作探究的全過程,可事實上相當一部分是一種“偽探究”。為此,筆者回來后,根據本班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也組織了本節課的教學活動,其中(1)(2)兩個問題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點撥,旨在使各個層次
的學生都有收獲,而(3)(4)兩個問題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形式進行,抓住了本節的重點的“探究源”進行了局部的重點探究。從實際教學效果反饋,本節課不但讓學生經歷了探究的歷程,而且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一次函數解析式及圖像認知的建構過程,使課堂教學獲得更大的效益。
總之,筆者認為,學生探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培養與磨練學生真正的科學態度與精神,通過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局部探究,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歷程,讓探究這把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把探究之根深深地扎入學生內心之中,溶入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活乃至生命的血液之中,最后養成一種探究意識,形成一種探究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亞萍.基于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設計初探[J].西南大學,2006.
[2]李鍵.初中數學精心設計問題串 提高課堂教學效益[J].中學數學,2011.
?誗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