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花
有位作家,曾用這樣的一副對聯形容學生寫作文時的情境:“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綱愁線愁情愁理愁眉苦臉愁斷肝腸”。
這樣的寫作狀態,筆者也曾親歷過。在那個階段,我所進行的作文教學是這樣的:根據課本單元作文訓練提出的要求,以方法授之,以范文導之,然后讓學生當堂完成寫作。結果是學生冥思苦想,搜腸刮肚,卻筆下無文,我看著又恨又急;又或是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要么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要么虛情假意,矯揉造作。學生盡管課課寫,堂堂練,卻久作而不見功進。如何改變這種費時低效、生聞生煩、師聞師厭的作文教學?筆者反復摸索,發現利用多媒體,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現就結合實例談談利用多媒體進行作文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以媒為介,豐富寫作內容
1.讓學生對觀察事物感興趣
針對學生不會觀察、體悟生活這一點,我在布置作文《感動》時,利用多媒體做了一點提示。說到“感動”,學生想到最多的就是父愛、母愛及同學的扶持、陌生人的幫助,而化為文字,不超過幾件老舊的事例。于是,我給大家呈現了幾組生活中拍攝下來的照片。一組是運動會期間:起跑線上,運動員眼中的自信,嘴角的倔強;摔倒后,疼痛的神色,咬緊的牙關;勝利后,溢出的淚水和綻放的笑容。第二組是校園里的花草樹木:初春下雪天,卻有粉嫩的梅花悄悄綻放;不知名的角落,有嫩嫩的草葉散發芳香,露珠晶瑩,似在微笑。第三組是路邊的行人,在寒風中騎著三輪車,上面坐著臉龐被吹得紅彤彤卻微笑著的孩子;家里的餐桌上是豐盛的飯菜,廚房里是媽媽忙碌的身影……學生體悟到了,原來動人的情景在校園里、家中甚至是路上,處處都存在,只是自己不注意觀察,不去看、聽、觸摸、感受罷了。
2.創設情境,激發聯想
多媒體不僅可以再現生活中的情景,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也可以介紹知識,激發學生的聯想,或拓寬視野,增加學生的寫作內容。如,通過網絡采摘一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音像和無法感知的遙遠環境,如將宇宙中的天體運動,微觀粒子的運動形式,《動物世界》中的一些精彩畫面等,《鳥的遷徙》這樣的優秀紀錄片中對于各種鳥類細膩生動的刻畫場景,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豐富了寫作素材。
二、以媒為介,提高寫作技能
多媒體的運用除了可以激發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還可以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技能。
1.把作文寫得有條有理
我班學生寫游記或寫景作文,常常雜亂無章堆積而成,在文中找不到觀察點。看后,總感覺這兒寫一下,那里涂一筆。因此,在一次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我把學生游覽無錫三國城的旅游行蹤拍攝下來,制成錄像,在作文課時放給學生看,讓學生從游覽路線中找出幾個觀察點,并要求學生利用地點轉換,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說話順序清晰多了。
2.把作文寫得具體生動
班里學生平時不愛看課外書,積累較少,描述自己看到的畫面時,語言平淡無奇,味同嚼蠟。雖然平時我也不斷吶喊“要寫生動寫具體”,可收效甚微。后來我在看電影時想,電影藝術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集中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著力于特寫人物的面部表情,如眼神、眼淚、嘴角的笑,善于通過細節刻畫和氣氛使形象鮮明。在“親情單元”的寫作中,為了讓學生感受細節描寫的魅力,從而在寫作時有意識地運用,我給他們播放了蔣雯麗導的《我們天上見》的片段。里面姥爺對孫女的愛是這樣體現的:每天清晨,爐子上烤著餅,姥爺在牙刷上輕輕擠上牙膏,杯中倒滿水,毛巾浸入臉盆里讓孩子洗臉;孩子吃餅的時候,姥爺戴著眼鏡努著嘴給她扎小辮;雪地里送孩子去上學,姥爺走在前面,孩子踏著他的大腳印走;姥爺中風以后,躺在床上,孩子洗洗腳靠著凳子睡著了,睡得很死,姥爺用摁洋娃娃發出的聲音提醒孩子上床睡覺,姥爺的干樹皮一般的手在摁娃娃,無神地眼睛看著孩子,當孩子躺到床上為自己的遭遇哭泣時,干枯瘦弱的姥爺作了一個孫悟空的動作,孩子邊哭邊笑。這樣的生活情景,學生也感受過,只是不知道如何描繪。看了這個片段之后,他們知道,對文章的動人處應該放大,進行特寫,對人物的描寫除了肢體、語言,可以細化到一只手、一個腳印。
當然,把作文寫得具體生動,除了要有描寫意識之外,還要腹有詩書,擁有大量的閱讀和觀察練筆才行,所以除了用電影片段引導學生思考寫作技巧之外,幻燈片投影優秀作文共同賞析也是我們經常進行的活動。以多媒體為觸發點,去培養學生描寫的能力,確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作文教學是一項培養人的聰明才智和豐富人的心靈的創造性工作,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將多媒體引入作文教學課堂,僅僅是為我們這項復雜而又高尚的工作提供了一種新式武器,關鍵還得靠我們語文教師創造性地利用好這一武器,這樣才能真正讓多媒體這一平臺在作文教學天地里充分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馮斌.作文的經驗[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余文森.可以這樣教作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李淑珍.網絡環境下小班化語文合作學習的研究[J].北京教研,2004(05).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