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提出了印染產業轉型升級面臨三個層面的制約和推動,從多個角度論證了產業集聚化是印染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對印染產業集聚發展的準入原則和準入標準,印染產業轉型升級中工藝優化、裝備提升及產品升級的要求,印染產業集聚發展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有關問題進行了探討,努力探索一條適應行業特色的轉型升級之路。
關鍵詞:印染;產業;轉型升級;集聚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志碼:A
Discussion on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of Dye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to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inting and dyeing industry on three levels,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of intensive development to the industry. The access conditions, the demand for process optimization, improvement of equipment and product upgrading, the importance of planning guidance and policy support were also researched.
Key words: dye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tensive development
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國出口創匯的支柱產業之一,也是重要的民生產業。印染是紡織服裝產業鏈中承上啟下提高附加值的關鍵環節,發展印染對做強整個產業鏈,形成和強化產業優勢,進而打造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我國的印染業經過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具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體系,且擁有廣闊的內需市場。但印染業規模龐大、產能過剩,產品檔次較低、附加值不高,無法擺脫以量取勝的增長模式,競爭力仍不夠強,當前各種要素紅利逐漸消失,行業面臨的制約日趨增多,所以加快印染產業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
1 印染產業轉型升級的三個層面
印染產業轉型升級面臨三個層面的制約和推動,分別是宏觀層面、區域層面和基本層面。即宏觀印染產業鏈的集成化,區域印染產業的集聚化以及實體印染企業管理的集約化,加快印染業的轉型升級繞不開這三個層面。
1.1 印染產業鏈的集成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從產能、銷售量和出口額來看,把世界第二大紡織服裝出口國意大利和第三大紡織服裝出口國土耳其遠遠拋在后面。與東南亞、南亞地區的越南、印尼、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國相比,除勞動力成本可能不占優勢,其它優勢都得天獨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產業鏈的集成化程度。加工對象從前端的紡織面料到后端的服裝生產線;生產要素從各種染料、化學品和助劑;加工手段從印染設備、輔助設施到紡配、器材;品質保證從測試、化驗、質檢、團隊研發到認證都已經完成了專業化配套和供應服務一條龍體系,優勢十分明顯。
1.2 印染企業管理的集約化
印染企業管理的集約化程度目前參差不齊,整體水平不算高,然而已經有一部分規上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實現了對染整工藝參數如溫度、濕度、張力、速度、密度、長度、門幅、含潮率、濃度、pH值、含氧量、液位等的實時在線檢測。配套了染化料的自動計量、存儲及配送,燒堿濃度自動檢測及配加堿,pH值在線測控,均勻軋車三點軋余率檢測,織物疵點和色差自動檢測。定形機上配套了布面濕度測控、廢氣濕度測控、溫度測控、光電整緯、定型時間控制、緯密檢測裝置、米克重測量等。開發應用數字傳感器,軟測量技術,智能控制以及網絡現場總線測控(FCS)實現染整機電一體化。在此基礎上將上述測控的子系統集合成遠程診斷、遠程管理的染整廠自動化綜合控制系統,形成一體化、實時化的ERP/FCS網絡信息系統。如山東康平納集團研發的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及裝備,實現了生產流程的自動化運行;常州旭榮印染實現了染整自動化與ERP系統集成應用;寧波申州國際、寧波大千紡織建設智慧型針織染整工廠,實現機器換人的實踐都是很好的例證,為工信部推進的紡織印染產業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提供了示范解決方案,也為實體印染企業管理的集約化作出示范,指明了方向。1
.3 印染產業的集聚化
印染產業的集聚化是印染業轉型升級十分重要的環節,近十年來江浙地區已經涌現出一批具有區域集聚的印染產業園,如浙江紹興、蕭山、江蘇吳江、常熟等地,在集中供熱、供水以及廢水處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起到了行業引領作用。如何以戰略思維和世界眼光把產業集聚園區從提高發展質效、堅持綠色低碳、優化產業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以及打造企業品牌方面,推動印染產業轉型升級,仍有諸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2 產業集聚化是印染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2.1 歷史見證
上世紀80年代到上世紀末印染行業曾出現過一波高潮期,江蘇就有常熟、昆山、江陰和揚州等印染廠被譽為印染“四小龍”,許多鄉鎮企業和后來的民營企業也曾此起彼伏。然而進入新世紀(特別是2008年)以后,隨著原材料、能源、人工成本升高,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環保要求提高以及融資難、融資貴等經濟大環境的趨緊,企業負擔加重,盈利能力下降,印染行業突然落入低谷,前后形成很大的反差,而且2014年企業毛利率比2013年又有所下滑。歷史的經驗說明,僅靠企業績效難以支撐“強印染”的理念,改變投資推動的增長方式,實現增長模式的轉型,注重發揮產業集群優勢是行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2.2 觀念更新
縱觀印染行業的發展史,時至今日,印染的概念早已打破了以往前處理、染色、印花及后整理加工,各種面料在水里通過練漂劑、染化料的一系列濕熱處理和干整理的條條框框。少水、無水印染新技術,冷軋堆前處理和染色,涂料染色、印花及泡沫整理,生物酶前處理和后整理,數碼噴墨印花及各類電子傳感測控技術都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印染行業已經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化,行業拓展到更高層面和更寬領域,在新的歷史重大轉折時刻,靠某些中小企業單打獨斗幾無勝算,“大印染”時代是大勢所趨。
2.3 重新審視
從經營理念看,企業接外貿加工的流程相對比較簡單,從詢盤報價到訂立合約開具信用證,然后完成加工發運,憑提單和信用證就可以收到貨款,雖然利潤比較低,但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眼下是一種較好的選擇。長期以來大多數企業致力于“海外接單、大陸生產、香港轉口”或貼牌生產的經營模式。讓這些企業經營者去從事投資大、風險高(同時收益也高)、收效慢的品牌運作,往往力不從心。隨著“大印染”時代的到來,重新審視OEM為主的出口方式,加大市場導向力度,提高品牌的文化價值,促進品牌戰略實施已迫在眉睫。如山東一些企業開始由OEM到ODM轉型,從簡單加工到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品牌經營一體化,從生產優勢轉向品牌優勢,實現以打造自主品牌為出發點的創新運營模式。江蘇盛澤引導企業參與流行面料和多層次新品開發,充分利用“綢都染整”集體商標打造區域品牌,提升整體形象。據此,轉變觀念借助區域性集聚平臺,實現印染產業轉型升級是毋庸置疑的。
2.4 產業安全
資源安全、質量安全和貿易安全是我國紡織業產業安全的重點,成本控制和質量控制是供應鏈管理的根本。產業集聚有利于產業安全和供應鏈優化,有利于構筑全面風險管理(ERM)體系和優勢共享體系。
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包括資金風險(行業投資風險、融資風險),政策風險(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調整),技術風險(技術創新、相關技術和核心技術能力不足),資源風險(資源循環約束及結構性矛盾),成本風險(生產要素價格上升、產能過剩、比較優勢弱化),市場營銷風險(貿易壁壘升級)以及人才管理風險(技術+管理復合型人才短缺)等等。優勢共享體系包括資源集約優勢、科技創新優勢、質保體系優勢、人才資源優勢、品牌創新優勢、市場營銷優勢以及物流優勢等等。
此外,印染產業發展亦是進一步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需要,適應地域性制約(如《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出臺以后的環境制約)日趨突顯的需要和進一步拓展地域經濟發展空間(如土地制約瓶頸)的需要。
3 印染產業集聚發展的準入原則和準入標準
通過確定準入原則和準入標準引導企業兼并重組,集聚發展做大做強。印染產業集聚發展的準入標準主要有項目規模及投入產出、資源消耗、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方面。通過準入標準的制訂,努力打造升級版“紡織印染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3.1 準入原則
引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低碳經濟的項目;引進有一定規模,行業帶動力強,對現有產業鏈有提升的項目;引進技術水平先進,對土地、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綜合效能好,有發展后勁的項目。要求準入企業做好四項工作:重視更新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重視清潔生產,促進節能減排;重視勞動力合理使用,提高企業社會責任;重視安技措施,確保安全生產。
3.2 項目規模及投入生產
3.2.1 準入標準
項目規模、投入產出指標包括單位面積投資強度、稅收、單位工業用地增加值和規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其中投資強度為單一否定性指標,其它為指導性指標。
3.2.2 立項要求
項目批準立項前必須通過環評、能評、安評和績效評價。項目建設必須由具有資質的單位設計,工藝布置先進、合理、完整,工藝裝備先進,環保、安全措施齊全。分期實施的項目必須整體完成方案設計,經批復后方能分步建設。
3.3 資源消耗
3.3.1 準入標準
(1)達到國家環??偩帧肚鍧嵣a 紡織業(棉印染)》(HJ/T185-2006)中清潔生產標準的要求及資源消耗(水、電、煤等)和污染物產生指標(廢水量、COD產生量等)的一級標準。
(2)達到國家工信部公告的《印染行業準入條件(2010年修正版)》[工消(2010)第93號]中附表 1 的要求。
(3)達到《XX市工業園區工業項目準入標準》的要求。
3.3.2 節能降耗的具體措施
(1)使用園區的供熱管道集中供熱。
(2)做好生產中冷卻水和冷凝水的回收利用,并配置練染設備廢水的余熱回收系統。
(3)推廣高效低浴比氣流染色機和氣液染色機等新型染色設備。
(4)配置定形機余熱回收廢氣凈化裝置,回收廢氣余熱和油劑。
(5)做好設備和傳熱管道的保溫,杜絕蒸汽和水的跑、冒、滴、漏。
(6)通過技術改造普及推廣變頻裝置應用。
(7)實施創新發展和淘汰落后產能雙輪驅動戰略,凡不符合條件的落后設備和落后產能一律淘汰,不得入內。
3.4 環境保護
3.4.1 準入標準
(1)達到國家環保部《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4287—2012)的要求。
(2)達到《XX省印染企業環境準入指導意見》的要求。
(3)達到《XX省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總量準入審核辦法》的要求。
(4)達到《XX市工業園區工業項目準入標準》的要求。
3.4.2 減排減污的具體措施
(1)入園項目規劃設計中要做好清污分流、分質分流方案,配套污水預處理措施。
(2)加強工藝研究和創新,優選染料和助劑,提高上染率和染色牢度,推廣新型前處理助劑,減少印染廢水產生量和廢水中污染物的含量。
(3)在同步推廣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前提下做好中水處理后的循環利用,棉印染項目中水回用率要求達到30%,其它印染項目中水回用率要求達到50%,實現廢水的遞減排放。
(4)實現固體廢污染物(含廢污泥)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3.5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指標包括容積率、綠地率和非生產用房率(行政辦公用房+生活服務設施),為單一否定性指標。
4 印染產業轉型升級中工藝優化裝備提升及產品升級的要求
4.1 工藝優化
印染產業的工藝優化就是由傳統粗放工藝向創新集約型工藝不斷升級轉化。工藝優化離不開工藝裝備的提升,離不開對染料升級和新型高效助劑的依賴,更需要以產品為龍頭進行工藝的不斷創新。
(1)前處理:高效短流程冷軋堆退煮漂一步法工藝,高溫無堿(低堿)快速氧漂工藝,生物酶(煮練酶、皂洗酶、雙氧水去除酶、纖維素酶等)處理工藝,低堿(含代用堿、茶皂素等)新型助劑的應用。
(2)染色:活性染料濕短蒸工藝、平幅冷軋堆染色工藝、涂料染色、氣流(氣液)染色(浴比可達1∶4),快速染色和高效水洗等工藝。
(3)印花:除平網、園網印花外,推廣數碼噴墨印花、涂料印花和熱轉移印花等。
(4)后整理:除軋光、預縮、柔軟、起毛磨毛、水洗整理外,推廣防紫外線、抗菌、遠紅外、防靜電、阻燃、防污以及吸濕快干等特種整理。
4.2 裝備提升
印染產業的裝備提升要滿足印染工藝的更新升級,滿足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滿足印染加工穩定可靠的要求,推進機電一體化進程。原則上國際先進關鍵設備要占企業同類設備一定比例,其它裝備可采用國產先進設備替代,作為入園企業的準入裝備。
4.3 產品升級
(1)由化纖面料為主逐步向棉及各類新型纖維混紡的多種面料加工模式轉移,提高產品附加值。
(2)由機織面料為主逐步向機織和針織面料均衡加工模式轉移,以適應市場對針織面料不斷增長的需求。
(3)由里子布、起絨布為主逐步向服裝、家紡、裝飾用品和軍需紡織品加工模式轉移,規避產品同質化趨勢和低水平競爭。
(4)由練染加工為主逐步向印花、精細后整理和功能性整理轉移,提升產品檔次,搶占紡織品高端市場。
(5)企業入園建成投產兩年后,要求低附加值的產品生產值每年以不低于10%的比例下降,直至最終占企業生產總值的比例不超過50%。
5 印染產業集聚發展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
現代紡織服裝產業(包括印染業)在我國一些省區依然是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為發展區域經濟,地方政府一方面通過規劃引導提供平臺集合要素,倒逼企業資源整合“騰籠換鳥”,打造“布局園林化、產業集聚化、企業現代化、裝備智能化、設備共享化”的印染產業園;另一方面出臺政策支持,加快推進“低轉高”、“量轉質”、“大轉強”的轉型升級。
5.1 規劃引導
現以某地的總體規劃為例,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對總體規模、基本要件、資金籌集、分段實施計劃安排、啟動后的效果評估以及需要處理好的幾個問題作出統籌規劃和安排。
(1)總體規模:根據印染產業的特殊要求(供熱、供水、廢水處理等)進行選址,確定分期實施的規劃用地,企業家數,各類標準廠房、辦公用房、輔房以及生活設施的建筑面積、排污容量、各類坯布總產量、職工總人數等。
(2)基本要件:集中供電、供汽、供水、供氣(天然氣);集中廢水(二級)處理,中水回用處理,生產凈水處理;生產廠房的標準化、格式化、智能化(含排氣良好);管線布置的有序聯系及網絡化;功能區塊標識明晰、道路平整暢通、布局科學合理。
(3)資金籌集:含前期五通一平、廢水處理廠、中水處理廠、凈水廠、管網系統、輸電及電訊電纜系統、排放系統的資金安排。
(4)分段實施計劃安排。
(5)啟動后的效果評估:印染面料的年產量、銷售額、節電量、節煤量、節水量、中水回用率、廢水減排量。上述指標要符合我國“十二五”期間印染行業節能減排(單位GDP能耗降低16%,用水量降低25%,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8% ~ 10%)的要求。
(6)需要處理好的幾個問題:審批問題、用地指標問題、排放口問題、周邊環境影響以及集聚發展與企業當前整治提升的關系等問題。
5.2 政策支持
財稅作為重要經濟杠桿是政府對印染產業轉型升級政策支持的可行手段。
(1)稅收方面:對紡織品及服裝出口制定合適的出口退稅率;對鼓勵性產品或企業實行年度稅收的減征;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對特定設備進口給予減免關稅及抵扣產品增值稅;給予地稅方面的減免等優惠。
(2)財政方面:企業購置節能降耗設備,淘退落后產能給予適當財政貼補;對節能減排新技術的重大創新項目及能源重復利用的成果給予基金安排或獎勵資金支持;對集中供熱、供水以及廢水集中處理的收費實行優惠;環保部門對環保項目及資源重復利用的改造給予排污費按比例返回。
(3)融資方面:對誠信優良企業給予貸款傾斜和利率優惠等資金扶持。
印染業也應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加強與政府決策層對話,及時反映行業發展的訴求,實現政企良性互動,努力探索一條適應自身特性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之路,在“中國制造2025”的大布局下,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實現“強印染”的夢想。
6 結論
(1)印染產業轉型升級面臨三個層面的制約和推動,即宏觀產業鏈的集成化,區域印染產業的集聚化以及實體印染企業管理的集約化。
(2)歷史見證僅靠企業績效難以支撐“強印染”的理念:行業發展早已拓展到更高層面和更寬領域,進入“大印染”時代;更新觀念,重新審視,改變低附加值的加工方式,充分發揮產業集群優勢,確保產業安全和供應鏈優化,促進品牌戰略的實施是未來印染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3)印染產業集聚發展的準入原則是引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綠色低碳經濟的項目;引進有一定規模,行業推動力強,對現有產業鏈有提升的項目;引進技術水平先進,對土地、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綜合效能好,有發展后勁的項目。通過準入標準的制訂,努力打造升級版“紡織印染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
(4)印染產業轉型升級中工藝優化就是由傳統粗放工藝向創新集約型工藝不斷升級轉化。裝備提升要滿足印染工藝更新升級,滿足清潔生產、節能減排,滿足印染加工穩定可靠的要求,推進機電一體化進程。產品升級要規避產品同質化和低水平競爭,搶占紡織品高端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 。
(5)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印染產業集聚發展,一方面通過規劃引導倒逼企業資源整合“騰籠換鳥”,另一方面出臺政策,加快推進“低轉高”、“量轉質”、“大轉強”的轉型升級。規劃引導要結合產業發展現狀對總體規模、基本要件、資金籌集、分段實施的計劃安排、啟動后的效果評估以及需要處理好的問題作出統籌規劃和安排。政策支持要以財稅和金融作為經濟杠桿給予企業扶持。印染產業也應發揮行業協會的橋梁作用,及時反映行業發展的訴求,努力探索一條適應自身特性的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毛志平.世界各國紡織印染行業發展情況[R].無錫:2013:1-5.
[2] 劉琳.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設備研究[A].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全國針織染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泰安:2014:3-11.
[3] 趙永霞.2013全球紡織服裝供應鏈大會聚焦“風險管理和供應鏈優化”[J] .紡織導報,2013(7):15-16.
[4] 尤近仁.定形機的余熱回收及廢氣凈化設備技術改造[R].無錫:2013:1-6.
[5] 尤近仁.低碳經濟時代染整機械行業創新發展[R].無錫:2010:6-10.
[6] 尤近仁.印染行業面臨的困境及發展策略[J].印染,2008,34(19):38-40.
[7] 尤近仁.染整行業技術改造中的節能降耗問題[R].諸暨:2009: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