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結合經驗和實踐對當今數學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剖析,提出部分不成熟的意見,以期引起讀者的共鳴,實現在課堂教學中真正注重數學思維的培養,促進對數學本質的進一步認識,從而共同回歸本真,達到提高效率之目的。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也受到改革思潮的進一步沖擊,進
行著又一輪的新課改。為了體現新的理念,部分老師挖空心思,刻意追求形式,通過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等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實現寓教于樂之目的。但在形式背后透露出浮華、浮躁,折射出令人深思的問題:數學思維少了、思考感悟少了。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真要停下來,深刻地反思,如何才能扎扎實實地教,讓學生踏踏實實地學,讓數學課堂真正有“數學味”。
隨著本真教育理念的出現和推廣,“花哨”的課堂形式,漸漸受到了質疑,本真理念下的本真課堂教學強調師生互動,體現一種典型的“在場”教學。
下面從課堂的四個環節淺談如何實現本真課堂。
一、必要問題情境的創設
創設有意義的數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但是現實課堂中,有些教師為情境而情境,場面轟轟烈烈,五彩繽紛,好不熱鬧,眼花繚亂,學生看半天,都沒能發現主題,教師是挖空心思出力不討好。
如,在進行《同類項》內容教學時出示十分精美的課件,向學生展示了“動物園”的精彩畫面。
師:我們到動物園參觀時,發現老虎與老虎關在一個籠子里,熊貓與熊貓關在另一個籠子里。為何不把老虎與熊貓關在同一個籠子里呢?
生:為了熊貓的安全。
生:為了便于管理員的管理。
……師(有些失望):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七嘴八舌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十多分鐘過去了,在老師“還因為什么?”的問題引導下,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但始終沒有發現老師所要的“不屬于同一類的數學信息”。)
本來只需寥寥數語就能概括出的“情境”,結果由于老師的“你看看為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岔開了話題。并且老師不敢輕易地去否定學生,還繼續給予鼓勵,任由學生發言,使數學課變味了,沖淡了教學的主旨,變成了課堂鬧劇。不能使學生的思維有的放矢,不能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搜集信息并提出相關問題,不能直接切入本課的核心環節,為本課學習服務。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和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其實質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學習主體內心的沖突,打破主體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從而喚起思維,激發內驅力,使其進入問題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之中,達到激發興趣、掌握知識、提升能力的目的。常見的問題情境有“活動式情境”“生活化情境”等。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探索或研究數學現象及其本質的活動,必須以問題情境為載體,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學習中獲得知識,學會思考,培養能力。學生的探究與體驗過程,強調了主動參與。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聽,而且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用自己的手操作,用自己的嘴說,用自己的身心去親身經歷和感悟,這不僅是感知、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 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
當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他們有機會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教師要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問題、相互交流,以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會到知識的魅力所在。
學生的探索活動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師的問題設置,好的問題會讓學生向著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一步一步進發,差的問題會讓學生云里霧里。所以在問題的設置上要有力度和梯度。提出的問題要體現數學的思維價值;問題的設置要能使學生的探索活動拾階而上。教師在探索活動要有方法的引導。
三、強化例題教學,優化認知結構
課本例題的教學,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很多老師有時會照本宣科,或認為課本例題太過于一般,不值得花時間講解,有的老師從課外輔導材料上找些偏題怪題取而代之。事實上,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刻理解例題的用意,充分挖掘例題的價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際需要,對例題進行適當的變化和拓展,就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教學要求。
1.要注重基礎概念理解
概念是思維的最基本的“細胞”,是形成認知結構的基礎,概念學習是數學學習的核心之一。而數學的概念很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形式化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時往往覺得比較困難。在例題的教學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讓抽象的概念通過具體的題目呈現,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
2.例題中發散實際應用思維
新課程里的例題中,設置了數學建模、數學實踐活動等內容,這是新課程對數學應用要求的一個具體表現。前面所描述的教學通過具體實例引出數學概念,積極開展探索活動探索數學建構。我們同樣也要在例題教學中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系,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豐富可變訓練,靈活運用數學
“變式訓練”不僅可以提高練習效率和質量,而且可以更好地培養數學能力。通過變式,可以排除非本質特征的干擾,提高新舊知識的可辨別性,可以發展學生的類比直覺思維能力,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例題所闡述的概念原理、規律、數量關系或解題方法,從而使思維空間得以拓展。
四、注重反思小結,真正理解數學
小結是教師在數學課堂任務終結階段,引導學生對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實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方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數學知識?知識闡述了什么數學規律?規律體現了怎樣的數學本質?本質提升了什么樣的思維能力?反思小結是學習能力的培養,是發掘學習潛能,也是提高學習有效性的一條重要途徑。
“本真課堂”的研究和建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超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實際,研究一套具有適應性和融通性的本真課堂實踐,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優化和整合,以達到促進教育主題的全面、生動、和諧、健康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陳余根,王應忠.“本真教育”的理解與思考[J].教育,2009
(05).
?誗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