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錚 (邵陽學院音樂系 122000)
《淮水情蘭花彎》是由高度、黃奕華編導的群舞作品,這部作品運用了安徽花鼓燈的特色元素來塑造徽州女人的形象,并以“盼”這一主題成功地表現了一群花樣年華的徽州女人盼望在外經商的丈夫歸來的心情。下面將從舞蹈結構、舞蹈材料和構圖原則三個方面來對這部作品進行詳細的本體分析,以達到揭示其形式意義的目的。

結構圖表
從整體上講,《淮水情蘭花彎》建立在復二部結構之上,包含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尾聲四個次級結構。其中引子由三個舞句構成(a+b+c),舞句a以“眺望”動作為主要特色,表現了徽州女人望穿秋水盼望夫歸來的心情;舞句b主要為群體造型的變換,并仍以“眺望”動作貫穿其中,一方面表現了處于花樣年華階段的徽州女人的美,另一方面更加強化了“盼”這一主題;舞句c運用了花團錦簇式的構圖方式,并運用由群體烘托個體的造型,分別突出一個人與四個人的眺望,形成了一枝獨秀和相映成趣的視覺效果,深刻地表現出了徽州女人命運的群體性。
第一部分由五個舞段組成(A+B+C+D+C1),其中舞段A又包含a、b兩個舞句,舞句a以風柳步和端針匾為主要動作元素,其構圖模式由花團錦簇的靜態構圖逐漸過渡到流動穿插的動態構圖。該舞句過渡自然,分別體現了靜態之美、動態之美以及二者所構成的對比之美;舞句b以動態構圖為主要特色,在動作方面運用了碎步和遮陽扇等動作元素,即快速的半立腳尖碎步配合遮陽扇的手部造型并加配以“盼”的情態,既體現了徽州女人盼夫歸來的心情,又將舞蹈情緒不斷推進。舞段B也由a、b兩個舞句構成,其中舞句a以靜態的三角隊形與流動的碎步跑場隊形形成對比。三角形的群舞以臥魚的姿態固定下肢,并用手部扇子的抖動和起伏在不同方位上結合頭部做“望”的動作,而流動的群舞則以碎步端針匾的造型左右跑場來進行穿插。這一舞句盡管為動靜結合構圖,但舞蹈語匯卻是統一的。舞句b為靜態的三角隊形與流動的穿插隊形相結合,并且整體以碎步、遮陽扇和眺望姿態作快速向左后方的平移。舞段C由a和a1兩個舞句構成,因為兩個舞句的動作元素相同(均為屈膝碎步和抱扇),不同之處僅在于舞句a為獨舞形式,而a1則加入了兩對群舞圓場作為獨舞之背景。此外,a1的后半部分為群舞聚攏形成方形并以不斷快速的抖扇動作來表現徽州女人內心焦急的心情。舞段D也由a和a1兩個舞句構成,與C段不同的是,兩個舞句不是以動作元素的相同來劃分,而是以隊形中的視覺顯著點的相同來劃分的。舞句a為三人舞與群舞的對比,三人舞在第二空間中做統一的舞蹈動作,而群舞則在三人舞之前面的第一空間做橫排隊形的造型烘托;舞句a1則撤銷了以群舞造型為前景的橫排造型,而三人舞仍在原位置不變,只是動作上發生了變化。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C1,之所以命名為C1是因為在這段重復了C舞段中一個重要的特色動作——屈膝碎步,但又加入了新的鐘擺步動作,由此而形成了變化再現之格局。這種處理方法既強化了徽州女人焦急等待的內心狀況,又增加了再現的新鮮感,處理的十分微妙。C1段也包含兩個舞句(a+a1),舞句a是由D段中的三人舞變回到群舞,且群舞整體向前做屈膝碎步并加入雙腿跳和鐘擺步動作元素來完成的,a1則完全重復了a的動作。
第二部分的音樂建立在快板之上,因此舞蹈動作也變得歡快了起來,整體情緒隨著動作的發展而層層遞進,表現了徽州女人得知丈夫快要歸來之消息后的激動心情。第二部分包含A、B兩個舞段,且每個舞段又都由a、b、c三個舞句所組成。舞段段A中的舞句a以群舞分成兩隊交替以快速碎步穿插出來為主要特色,表現突如其來的好消息帶給她們的喜悅心情。而舞句b和舞句c則都是采用動靜結合之構圖思維手來進行結構的,其中在舞句b中群舞被分成了左右兩組,左邊的群舞用快速的動作來表現激動的心情,而右邊的群舞則用靜止造型來陪襯之;舞句c變換隊形為里外兩組,里面的群舞用動作來表現歡快的心情,外邊的群舞則采用高低錯落的造型來烘托之,這兩個舞句中形成了動作與造型的對位。舞段B中的a、b兩個舞句也沿用對位之手法,但略有變化,即舞句a先以中間動作與外圍造型的對位開始,接著以不斷傳遞的方式帶動外圍的造型舞隊分別加入到纏頭轉中去。舞句b則以三人從群體旋轉中向前跑出為開端,然后三人在前面形成橫隊做旋轉動,而后面的長方形舞隊則主要做鐘擺步動,二者具有復調之效果。舞句c為三人融入到群舞中去并以整齊劃一的向前跳步并結合快速舞扇等動作,將舞蹈情緒推向了高潮。
尾聲緊接第二部分的高潮之后,即在音樂和舞蹈之情緒達到高潮后突然安靜下來,音樂再現第一部分的旋律,而舞蹈則以各種眺望的造型來表現徽州女人盼夫落空的失望心情。由于尾聲和引子形成了相互照應的關系,因此構成了鑲邊結構。
《淮水情蘭花彎》這部作品大量運用了安徽花鼓燈中的特色動作元素,如風柳步、端針匾、碎步跑場、遮陽扇、碎步抱扇、胸前抖扇、鐘擺步以及纏頭轉等。
風柳步主要出現在第一部分A段的a句中,它作為從引子部分由造型為主的靜態形象轉化為第一部分的流動的動態形象的標志性動作,同時配合端針匾的手部動作不僅起到了從引子到第一部分的連接,也表現了徽州女人的美。
碎步跑場分別出現在第一部分B段的a句和第二部分A段的a句中,但二者有所不同,第一部分的碎步跑場為三七點方向上的穿插,主要和中間的三角形靜態舞群形成動靜結合的構圖;而第二部分的碎步跑場則為一五點方向上的穿插,且兩個舞群的動作一致,只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做交替進行而已,并最終合二為一共同向一點方向行進拉開隊形。
遮陽扇主要在三處出現,第一處為引子部分的c句,即一支獨秀的獨舞在花團錦簇的群舞隊形中用遮陽扇擺出了“眺望”的造型;第二處為第一部分A段b句,此處的獨舞和群舞均運用了這一造型;第三處為第一部分B段b句,此處群舞用快速的碎步配合手部的遮陽扇造型整體從七點向三點方向移動。這三處運用遮陽扇的一個共同點是:它們均配合了“眺望”之動作。
碎步抱扇在多處出現,首先是在出場時以碎步抱扇來聚攏隊形;其次在第一部分C段中的獨舞是以屈膝抱扇作為主要動作元素的;第三次在第一部分的C1段中再次出現;第四次出現是在第二部分B段b句中前面的三人舞中出現;最后一次出現是在尾聲處獨舞演員的跑出動作中。碎步抱扇的多次運用很好的表現了徽州女人盼夫歸來這一主題,即通過碎步的快速節奏來表現徽州女人內心的焦急和通過抱扇來表現她們內心的渴望。
胸前抖扇主要出現在第一部分,其中首次出現是在B段a句中靜態三角隊形中的群舞演員固定下肢結合頭部做各方位的抖扇;第二次出現在C段末尾和D段的連接處,以群體集中的快速抖扇為主。可以看出,越往后參與抖扇的人數越多且速度越快,這在情緒上起到了層層遞進的作用。
鐘擺步出現在第一部分的C1段和第二部分B段b句中,在C1段中整齊的群舞以屈膝碎步和鐘擺步交替進行;B段的b句為三人舞與群舞的對比,鐘擺步則運用于群舞中。
纏頭轉也是一個特色動作,主要用在第一部分D段a句的三人舞和第二部分B段b句的三人舞中。在第一處該動作出現的時間不長,且與其他動作配合使用;而在第二處則采用了以少傳多的方式來進行較長時間的纏頭轉。
這部作品在造型上主要采用了多空間和花團式的造型手法。多空間的造型手法貫穿舞蹈作品始終,這種手法借鑒了音樂中的交響樂思維方式。而花團式的造型則主要出現在引子部分,通過花團錦簇的造型手法很好地象征了處于花樣年華的徽州女人的美的形象。
這部作品在隊形上主要運用了線形,三角形,圓形和方形等隊形樣式。線形隊形主要包含了直線和曲線兩種,這兩種隊形在作品中均有使用。三角形隊形最明顯的運用是在第一部分B段的b句中。圓形隊形出現較多,并且分為實心圓和空心圓兩種,其中實心圓在引子c句中出現,即整個舞群烘托獨舞演員形成實心圓。另外在第二部分的A段c句中也形成了里外兩個實心圓,即里面的七個群舞演員形成小實心圓,外邊的造型舞群形成大實心圓。空心圓則在第一部分C舞段的a1舞句中,群舞演員分成兩隊跑圓場形成空心圓。方形隊形在作品中出現時間較短,較為明顯的是舞段C的末尾處,即群體聚攏成方形一起快速抖扇。
《淮水情蘭花彎》這部作品之所以具有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是因為采用了多種構圖模式,并且這些構圖模式還分屬不同的維度。具體來講,主要運用了五種構圖模式,即靜態構圖、動態構圖、動靜結合構圖、單一構圖和對比構圖。
靜態構圖指舞蹈的整體圖形樣式在視覺上不發生根本的改變,即圖形在宏觀上基本不變化也不位移。在這部作品中,靜態構圖主要出現在引子部分和尾聲部分。在引子部分主要采用靜態構圖,且多以舞姿和造型的變化為主,由此營造出多空間且豐富的層次效果。尾聲為姿態各異的眺望造型,也屬于靜態構圖,與引子形成照應。
動態構圖指的是舞蹈的整體圖形樣式在視覺上發生明顯的改變,即圖形在宏觀上有變化或位移。在這部作品中動態構圖主要出現在第一部分A段和第二部分A段的a句中。其中第一部分的A段在整體上是以流動穿插的動態構圖來進行表現的;而第二部分A段的a句則以向前穿出的方式從一橫排的圖形過渡到其它樣式的圖形中去,也屬于動態構圖。
動靜結合構圖是指在同時出現了動態和靜態兩種圖形的情況。這在這部作品中動靜結合構圖有多處運用,如在第一部分B舞段的a句中,靜態的三角形舞群和動態的流動穿插舞群就形成了動靜結合的構圖模式;D段的a句也是屬于動靜結合的構圖模式,即前面的群舞造型為舞蹈的前景,而作為背景的三人舞則以各種旋轉的動作和前面形成動與靜的結合。
單一構圖是指舞蹈的在整體上只有一種圖形樣式的構圖。如在第一部分的C1舞段中整個舞群的整體圖形就基本只是一個單純三角形。
對比構圖指舞蹈的在整體上出現兩種以上的圖形樣式的構圖。如第一部分C舞段中單人舞與左右兩側的兩個圓形舞群就構成了對比構圖,因為整體構圖包含三個圖形事件,即左右兩個圓與中間的一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