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杰 夏玉江 董憲軍
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其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新形勢下,加強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是順應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途徑,能夠增強新型農民的外語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再就業能力。近年來,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已經成為拓展與提高新型農民技術能力的重要基礎。本文針對新型農民的內涵特征進行了全面分析,闡述了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的必要性。
新型農民是指在農村具有現代經濟意識和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生產者。這些新型勞動者主要以國際市場舞臺,能夠通過市場合理調節資源,以市場需求為指導思想進行農業生產,同時又通過開發創新型農產品引導市場發展。與傳統農民相比較,新型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具有較高的經營與管理能力,能夠合理的利用農村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土地等資源進行農業生產,最終實現經濟的高收入。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
新型農民應該全面掌握國家方針政策,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遠大生活目標,敢于打破傳統的生活方式,創造和追求新的生活。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全新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就業觀念。
新型農民應該具備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和現代農業專業技能,熟練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與加工、農業機械、農村環保等方面的現代技術知識與生產技能,能夠有機結合農村基礎教育和技能教育。
新型農民應該具有經營現代農業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能夠全方位拓展農業的增收渠道,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同時,新型農民能夠科學組織生產和市場的各項經濟活動,以獲得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實現農民共同富裕。

新型農民要全面了解與掌握農業生產的市場營銷和信息管理方面的知識,善于利用農業產業的市場信息,以世界市場為舞臺,積極促進農產品參與世界貿易,不斷創新農產品品牌,提升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尤其是擁有一定的外語交際能力的人才成為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正確認識和分析當前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的必要性,有利于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當前社會條件下的新型農民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語交際能力,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當前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的現狀卻不容樂觀。新型農民所接受的外語知識,主要是在進入農村工作和生活前通過職業教育或外語基礎教育獲得,而在進入農村工作之后這種教育機會隨之喪失,培訓外語能力只有依賴農村的成人教育機構,但由于基層組織的重視程度不足,加上這種教育機構本身的不完善,導致了培訓新型農民外語能力的機構形同虛設,影響了新型農民外語能力的提高,也影響到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新型農民的培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批高素質管理人才,尤其是一些具有外語能力的人才。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廣大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科學知識掌握較少,外語能力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制約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條件下,迫切需要提高新型農民的文化水平尤其是外語水平。另外,新型農民的外語水平的高低,對其家庭經濟來源有一定的影響,能夠促進農村種植結構的調整,使農村產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實現農業現代化是社會主義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農業現代化需要運用現代化的生產設備,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國際合作,把農業發展轉向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軌道上來,這就需要大量掌握科學技術和精通外語能力的高素質新型農民。作為在生產力中起決定作用的新型農民,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加強對新型農民科技水平和外語能力的培訓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客觀需要。
加強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能夠拓寬農民的就業途徑,增加新型農民職業選擇的機會。通過對新型農民的科技水平和外語能力的培訓,農民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促使了農民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認識到種植業并非唯一發展的道路,從而不斷調整產業結構。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發展不斷走向國際化,增加了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加強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提高了新型農民的再就業能力,使新型農民進行職業選擇擁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國際間的交流日益加強,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是世貿組織的重要成員國,也是世界農貿產品重要的輸入和輸出國。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農貿產品走上了國際化發展的道路,這為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的同時,也給我國的農民提出了新的要求,掌握基本的外語交際能力成為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不斷加強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是新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發展,新農民培訓外語能力已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形勢下,只要積極采取有效培訓策略,才能不斷提高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的效果。
外語是一種重要語言交際工具,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新型農民要積極轉變觀念,消除“外語無用論”的錯誤觀念,增強參加外語培訓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克服學習外語的恐懼心理,通過培訓掌握外語知識,不斷適應經濟全球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新形勢。
政府的扶持是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的重要保障。政府對于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不僅要加大培訓資金的投入,而且要給予政策的傾斜,制定一系列有助于新型農民培訓的法規政策,采取相應的學習激勵措施,鼓勵農民參加外語培訓,對于參加外語培訓的農民給予一定補助,并針對參加培訓后獲得外語證書給予獎勵。
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與專業英語培訓和普通教育不同。因此,作為培訓的教師除了具有熟練的外語專業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須全面了解農業生產過程和農民的外語水平。培訓教師要善于鉆研,注重結合新農村的農業生產實際進行教學,采用符合農民水平的教學方法。
新型農民外語培訓是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需求。因此,培訓教材應該滿足農民實際的交流需要,不斷增加實用性較強的教學內容, 能夠全面反映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進知識,目標要以聽、說語言技能為主。同時,教材內容的難易度要適中,對于課文中的難點與重點要進行相應注釋。
總之,新型農民培訓外語能力是新農村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新形勢下,新型農民必須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培訓不斷提高外語能力與外語水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