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宇,彭 斌,李 堅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皮膚科400053)
自血療法聯合抗組胺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
龔 宇,彭 斌,李 堅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皮膚科400053)
目的觀察自血療法聯合抗組胺藥物治療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AICU)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選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該院就診的AICU患者108例,分為聯合組、自血療法組及藥物組,各36例。聯合組患者給予自血療法聯合咪唑斯汀緩釋片、酮替芬片治療,自血療法組患者僅給予自血療法治療,藥物組患者給予咪唑斯汀緩釋片及酮替芬片治療,療程均為3個月。觀察三組患者的療效差異。結果聯合組總有效率[86.11%(31/36)]明顯高于自血療法組[58.33%(21/36)]及藥物組[63.89%(23/3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三組患者復發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血療法聯合咪唑斯汀緩釋片、酮替芬片治療AICU療效好,安全性高。
輸血,自體; 慢性病; 蕁麻疹; 投藥,口服;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AICU)是指各種功能性自身抗體通過與高親和性IgE受體交聯,激活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釋放組胺而引起的蕁麻疹。該病對常規抗組胺藥物反應性較差,治療效果差。本科采用自血療法聯合咪唑斯汀緩釋片、酮替芬片治療AICU患者36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資料
1.1.1 病例選擇
1.1.1.1 入選標準 臨床確診為AICU患者,自體血清皮膚試驗陽性,病程至少6周以上,且至少還具有以下臨床表現之一:(1)患者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或家族史;(2)風團發作頻繁且嚴重;(3)風團主要位于軀干和四肢,而面部、頸部一般不受累;(4)部分患者伴全身癥狀,如發熱、關節痛、消化不良及畏寒等。
1.1.1.2 排除標準 (1)妊娠、哺乳、口服避孕藥婦女;(2)已知對咪唑斯汀緩釋片或酮替芬片過敏者;(3)有嚴重肝、腎、心、肺、神經系統疾病者;(4)其他類型蕁麻疹患者;(5)治療前1個月使用過抗組胺及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者。(6)未完成規定的療程及未完成隨訪者。
1.1.2 一般資料 在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來本科就診的患者中,依照病例選擇標準共篩選出AICU患者108例,其中男43例,女65例;年齡18~65歲,平均(34.3±1.2)歲;病程3~38個月,平均(8.3±0.8)個月。征得患者同意后,以就診順序分為聯合組、自血療法組和藥物組,各36例。聯合組中男14例,女22例;年齡18~64歲,平均(33.8±1.3)歲;病程 3~37個月,平均(8.2±0.7)個月。自血療法組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18~64歲,平均(34.2±1.4)歲;病程 4~36個月,平均(8.5±0.9)個月。藥物組中男14例,女22例;年齡18~65歲,平均(35.2±1.6)歲;病程3~38個月,平均(8.1±0.8)個月。三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篩選試驗 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SST):常規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3~5 mL,室溫靜置30 min后以400 r/min離心5 min。取上層血清0.1 mL在患者前臂屈側作皮內注射,并以等量生理鹽水在對側注射作為對照,30 min后觀察結果。若血清注射處出現紅斑、風團反應,其直徑比對照(生理鹽水產生的刺激性風團)大1.5 mm以上即為陽性。
1.2.2 治療方法
1.2.2.1 藥物 咪唑斯汀緩釋片(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003002S、1204001S、1406005S,每片10 mg),富馬酸酮替芬片(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005201、1208101、1406301,每片1.38mg)。
1.2.2.2 給藥方法 第一階段:每晚睡前口服咪唑斯汀緩釋片10 mg,富馬酸酮替芬片1.38 mg,共1個月;第二階段:每晚睡前口服咪唑斯汀緩釋片10 mg,共1個月;第三階段:隔天睡前口服咪唑斯汀緩釋片10 mg,共1個月。
1.2.2.3 自血療法 從患者肘部抽取靜脈血后立即在臀部肌肉處作深部注射,每周1次,第1次肌內注射2.5 mL,第2~4次每次肌內注射5 mL,第5~8次每次肌內注射7.5 mL,第9~12次每次肌內注射10 mL,12次為1個療程。
1.2.2.4 治療方案 聯合組患者給予自血療法聯合咪唑斯汀緩釋片、酮替芬片治療,自血療法組患者僅給予自血療法治療,藥物組患者給予咪唑斯汀緩釋片及酮替芬片治療。三組療程均為3個月。療程結束時進行療效評價及安全性評估。治療結束后1個月復診,觀察患者的復發情況。
1.2.3 評分標準 觀察三組患者治療后瘙癢情況,風團數目、直徑、持續時間。觀察指標及瘙癢程度分級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觀察指標及瘙癢程度分級評分標準
1.2.4 療效評定標準 按癥狀積分下降指數作為療效判斷標準,積分下降指數=(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基本治愈:積分下降指數大于或等于90%;顯效:積分下降指數60%~<90%;有效:積分下降指數20%~<60%;無效:積分下降指數小于2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自血療法組及藥物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 6.92、4.74,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三組患者復發率比較 治療結束后1個月復診,聯合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2.78%,自血療法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2.78%,藥物組復發2例,復發率為5.56%,三組復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均未見嚴重的不良反應,一般不良反應包括口干,惡心、嗜睡,頭暈等。聯合組發生4例(11.11%),自血療法組發生2例(5.56%),藥物組發生5例(13.89%),患者均能忍受,不影響試驗的正常進行。三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AICU是近年來才逐漸被認識和關注的一種疾病,其發病過程有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共同參與,體內可查到抗FcεRIα和(或)抗IgE功能性自身抗體。臨床表現與普通蕁麻疹比較風團發生數多,分布范圍廣,瘙癢劇烈,系統癥狀較常見,常規抗組胺藥物的治療效果較差。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年版)[1]指出,對ASST陽性或證實體內存在針對FcεRIα和(或)IgE的自身抗體患者,常規治療無效且病情嚴重可考慮加免疫抑制劑、自體血清注射或血漿置換。
自血療法是將患者自身的靜脈血抽出后立即注入其自身體內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在皮膚科常用于慢性蕁麻疹[2]。最近研究表明,自血療法在治療痤瘡、銀屑病、黃褐斑、扁平疣、濕疹、皮炎等方面也有一定優勢[3-4]。中醫認為,其治療原理為平衡陰陽、扶助正氣、補血活血[5];現代醫學認為,自血療法的機制是通過有效地刺激抗原引起不發熱的蛋白應激反應,從而引起網狀內皮系統反應,刺激機體自身免疫系統,促進免疫應答,促進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及抗體的產生,達到抵御外界過敏原的干擾[2]。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臨床應用比較成熟[6-8],其是一個強效、長效、特異選擇性的組胺H1受體拮抗劑,藥理作用為選擇性地抑制組胺H1受體、抑制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抑制花生四烯酸等炎癥因子,從而發揮較強的抗炎作用[9]。酮替芬片是目前作用最強的肥大細胞穩定劑,且有很強的抗組胺反應物作用。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療效肯定,但因嗜睡等不良反應,還不能作為一線用藥。郭曉蘭等[9]的研究結果顯示,咪唑斯汀聯合酮替芬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可靠,不良反應少。
本研究表明,自血療法聯合咪唑斯汀緩釋片、酮替芬片治療AICU的療效明顯高于自血療法組及藥物組,總有效率為86.11%,表明聯合治療可以從機體多方面機制阻斷過敏反應的發生,并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免疫應答,提高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無明顯增加,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4年版)[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4,47(7):514-516.
[2]吳海斌,石家宴,魏旭,等.自血療法在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療效中的臨床研究[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9,16(2):108-110.
[3]黃劍清,廖偉堅,江愛萍.自血療法聯合維胺酯和阿奇霉素治療重度痤瘡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4,23(18):1549-1551.
[4]黃子鵬.自血療法聯合祛斑方治療黃褐斑34例[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8(2):67.
[5]張楓.當歸飲子加減配合自血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48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9,25(6):362.
[6]鄧英鍵,張曉玲,楊如學,等.咪唑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3,42(1):49-50.
[7]郭秀穎,崔麗麗,李亞平,等.咪唑斯汀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的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4,43(1):55-56.
[8]Roumestan C,Henriquet C,Gougat C,et al.Histamine H1-receptor antagonists inhibit nuclear factor-kappaB and activator protein-1 activities via H1-receptor-dependent and-independent mechanisms[J].Clin Exp Allergy,2008,38(6):947-956.
[9]郭曉蘭,楊文彪,黃芳儀,等.咪唑斯汀聯合酮替芬遞減療法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臨床皮膚科雜志,2013,42(11):697-699.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9.022
B
1009-5519(2015)19-2950-02
2015-05-12)
龔宇(1981-),男,四川遂寧人,主治醫師,主要從事臨床皮膚性病診療工作;E-mail:gongyu-924@163.com。
彭斌(E-mail:1389628070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