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麗,鄭放明,魏 霞,張田紅
(潼南區人民醫院手術室,重慶402660)
微創抽吸引流術與保守方法治療腦出血及護理
蔣 麗,鄭放明,魏 霞,張田紅
(潼南區人民醫院手術室,重慶402660)
目的比較腦出血患者行微創抽吸引流治療和內科保守治療及護理效果。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68例,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微創組(36例)和保守組(32例)。微創組患者行微創手術治療及相應護理,保守組患者行內科保守治療及相應護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定和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微創組治療總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明顯高于保守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保守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的效果優于內科保守治療,特別應在治療過程中進行系統的護理干預,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應用。
顱內出血; 腦/外科學; 血腫; 引流術; 微創手術; 保守治療; 護理
腦出血是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包括高血壓腦出血和創傷性腦出血等。近年來,這2種原因引起腦出血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對于腦出血量小于60 mL、癥狀相對較輕的慢性硬膜外血腫,或者身體伴有心臟等疾病的患者,可配合醫生使用一次性顱內血腫穿刺針,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微創引流術治療;或者根據患者病情和患者及其家屬的要求,對患者進行脫水、止血、支持和康復等內科保守治療[1]。本院采用這2種方法治療腦出血患者68例,并予以相應護理,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神經外科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36例作為微創組,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32~78歲,平均(51.35±11.45)歲;出血量30~60 mL,平均(37.25±2.36)mL。選取同期在本院神經內科行保守治療的32例患者為保守組,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39~80歲,平均(53.26±12.16)歲;出血量28~45 mL,平均(32.33±2.35)mL。兩組患者均符合2010年全國第八屆腦血管病會議確定的腦出血診斷標準,經頭顱CT檢查均確定是基底節區腦出血。兩組患者的年齡、平均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及護理
1.2.1.1 微創組 患者均經CT檢查確定血腫位置,輔助確定頭部穿刺部位,測量穿刺點距離血腫中心的距離。然后配合醫生在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后,使用YL-1型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進行微創穿刺治療。在術中若患者躁動不安,使用約束帶對其雙臂進行固定,并請麻醉醫師給患者緩慢靜脈滴注咪達唑侖10~20 mg,以達到鎮靜治療的目的。穿刺針在電鉆驅動下進入血腫,然后拔出針芯,擰上蓋帽并接上側管,并輔助緩慢抽出血腫部分液體。每抽出液體5 mL,需觀察1次血腫內壓力的變化。當血腫內壓力降至15 cm H2O(1 cm H2O=0.098 kPa)以下時,使用血腫粉碎器粉碎血腫,再反復用生理鹽水等量置換沖洗血腫至沖出的液體色淡后,接引流袋行引流治療[2]。
在操作過程中如果血腫內沒有再出血的現象,需配合醫生向血腫內注入生理鹽水(2 mL)+尿激酶(2萬U)。然后關閉引流管,在4 h后再進行開放,同時觀察引流管引流出液體的量和顏色等情況。如果在對患者進行操作時血腫內出現新鮮血液,應配合醫生使用適量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反復進行沖洗。同時給患者靜脈滴注白眉蛇毒巴曲酶、去氨加壓素等全身止血藥,以達到止血治療的目的。然后觀察患者引流管的出血情況,如血腫腔內不再有新鮮血液流出,可在12 h后向血腫腔內再注入尿激酶。如果重復注入尿激酶3~5次,需護送患者再作頭顱CT復查,一般在此時可發現患者顱內血腫已清除達80%以上[3]。
1.2.1.2 保守組 (1)一般護理:及時吸痰,維持呼吸道通暢。鼻導管輸氧,2~3 L/min。對呼吸欠佳患者及時使用面罩給氧,或者進行氣管插管。盡量避免給患者作不必要的搬動和檢查,原則上就地進行治療。腦出血發生后一般采取完全臥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避免患者作任何活動。因某些不良刺激引起患者躁動不安,應針對具體情況及時消除這些刺激的影響。或者靜脈推注鎮靜劑咪達唑侖5~10 mg,以讓患者達到鎮靜治療的目的。安置監護儀,監測患者血壓、脈搏、呼吸和氧飽和度。嚴密觀察患者意識、瞳孔和體溫的變化,并保持患者肢體在良好的功能位置。定時翻身,定時清理病床,保持環境衛生清潔[4]。(2)藥物治療:使用甘露醇進行脫水治療,以降低患者顱內壓,減輕腦水腫。使用適量硝酸甘油等降壓藥物,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降壓治療,以防止再次發生高血壓腦出血。給患者靜脈注射腦活素,用量每天3次,每次10~30 mL。靜脈注射腦活素注射液以改善腦細胞代謝功能,促進神經遞質的合成。肌內注射神經生長因子(NGF)2~4 mL/d,以加速受損神經細胞的修復。給患者頭戴冰帽、雙側頸部放置冰袋,或者每天使用氯丙嗪50 mg、異丙嗪(非那根)50 mg、哌替啶(杜冷丁)100 mg進行人工冬眠治療,以降低腦出血患者腦的基礎代謝,提高患者腦部對缺氧的耐受能力[5]。
1.2.2 評定標準及觀察指標
1.2.2.1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2014年中國腦卒中大會暨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CSS)進行評分,于治療前和治療1個月后各評分1次,以(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作為總療效。療效標準:(1)基本治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大于85%;(2)顯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60%~85%;(3)有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30%~59%;(4)無效,功能缺損評分小于30%,患者癥狀和體征無明顯好轉或者死亡[6]。
1.2.2.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定 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數計分法,總分100分,大于60分者為良,生活基本能自理;>40~60分者為中度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20~40分者為重度功能障礙,生活依賴明顯;<20分者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7]。
1.2.2.3 兩組患者并發癥記錄 患者在治療后可發生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并發癥,需在腦出血患者治療過程中注意檢查、發現和治療[8]。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RIDIT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微創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保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組患者在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有明顯的改善,而且微創組患者在治療后的Barthel指數評分較保守組增加更加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保守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微創組保守組n 治療前 治療后36 32 46.41±13.25 45.62±12.83 83.35±15.21ab72.26±16.27a
2.3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微創組患者在接受微創穿刺引流治療的過程中有1例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的并發癥,不良反應發生率2.78%;保守組患者在接受內科保守治療的過程中有6例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7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出血是由創傷或重癥高血壓等疾病引起的腦實質血管出血,常見的有交通事故、工程因素、步行不慎和高血壓疾病、腦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畸形等因素誘發的。在日常工作中發現,腦出血疾病具有急發性和危重性,且具有很高的致殘率與病死率。患者發病后會出現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臨床表現,腦血管出血一般在血腫形成后才會逐漸停止。血腫周圍的腦組織在不良因素的作用下,會逐漸出現水腫、變性、出血及壞死等現象。在腦血管出血發生后,必須及時進行手術或內科保守等治療。盡可能地阻止腦組織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最終達到保護腦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目的[9]。
對腦出血的治療一般先選擇內科保守治療,但對腦出血量大、臨床癥狀嚴重的患者就必須進行開顱手術治療,及時清除患者顱內的血腫,消除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但開顱手術治療的風險性很高,治療效果也不一定能令患者、患者家屬和醫生滿意。現隨著顱內血腫微創穿刺引流技術的應用,發現該技術具有手術治療時間短、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并且此技術采用局部麻醉,術前準備和術中配合操作簡單,術后護理也比較容易。該技術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是目前治療腦出血的重要方法。但對于腦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的患者現可采取內科保守治療,其治療原則是脫水降低顱內壓,減輕患者腦水腫,防止腦出血再次發生,消除血腫造成的繼發性腦損害,促進腦神經功能恢復[10]。
但是腦出血保守治療有時效果并不理想,且適應證要求較為嚴格,一般僅對于出血量小、出血速度慢、神經功能損害較輕的患者可以采取內科保守治療。根據本院多年來的臨床實踐,開顱手術治療、微創手術治療和傳統內科保守治療均已用于治療患者腦出血,均是臨床治療腦出血的重要方法。但是微創手術治療與內科保守治療相比,微創治療的臨床療效更加顯著,特別是在治療過程中進行了系統的護理干預,更有利于提升腦出血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患者并發癥和病死率。因此,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孫育海,朱建華,楊偉忠,等.腦出血顱內血腫微創抽吸引流術和內科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臨床醫學,2010,17(6):903-904.
[2]吳虹玉.CT定位下顱內血腫清除術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12):1582-1584.
[3]張秀江,潘佳莉.微創顱內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的細節護理[J].兵團醫學,2013,38(4):69-71.
[4]張清,曹天錫,陳洪鑫.內科保守治療外傷性顱內血腫[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1996,17(4):281-282.
[5]王靜,徐哲.腦出血內科保守治療與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臨床療效比較[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0,27(6):10-11.
[6]俞方毅,李良平,龍海波,等.老年人高血壓腦出血微創穿刺引流術與內科保守治療的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7):1749-1750.
[7]張智能.顱內血腫微創清除術與內科保守治療高血壓基底節腦出血的療效比較[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26(4):450-451.
[8]于甜甜.腦出血顱內血腫微創抽吸引流術和內科治療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4):48-49.
[9]姚新華.微創顱內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的護理[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10(3):235-236.
[10]田春祥.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0,15(9):521-52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9.045
B
1009-5519(2015)19-2996-03
2015-05-28)
蔣麗(1978-),女,重慶潼南人,主要從事手術室護理工作;E-mail:cqzhangqi66617@163.com。
張田紅(E-mail:cqweixia663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