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該文結合當地的實際生長狀況,對小麥春季生育特點進行介紹,并提出了從控制群體、強壯個體,適時鎮壓;深中耕松土,適當斷根除草;科學分類,加強肥水管理;注意低溫凍害的防護工作,及時補救受凍小麥,病蟲害預防控制相結合等管理措施。
關鍵詞:淮北地區;小麥;春季生育特點;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1-36-02
春季是小麥生長的重要季節,自開春到小麥兩級分化有30d左右的分蘗期,而后進入拔節孕穗期。這一階段關系著小麥成穗的多少和優劣,也決定最后的產量。因此,加強田間管理,促進小麥分蘗順利轉化升級,培育合理的產量結構是此階段管理的中心。所以要根據小麥的春季生育特點,從麥苗個體和麥田群體的整體變化去觀察,采取有效措施,促進苗情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實現小麥稈壯、穗齊、穗大,為后期籽粒形成與灌漿奠定良好基礎。
1 淮北地區自然與氣候狀況
淮北地區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江蘇、河南、安徽等省交界之處。地勢平坦廣闊、境內多條河流流經,降水量較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和降水量充足。冬季寒冷干燥、降雪量較少,平均溫度較高,有利于作物過冬。春季溫度變化較大,易出現低溫寒流現象,常造成穗部凍害發生。一般平均氣溫在15℃左右,平均降水量在161mm左右,有利于春季作物生長,適宜小麥種植。
2 春季麥苗生育特點
進入春季后,淮北地區的平均氣溫開始回升到3℃以上時,麥苗即開始緩慢生長,隨著溫度的升高,生長速度逐步加快,在春生葉出現的同時春蘗也開始發生。3月中下旬小麥陸續開始拔節,此階段小麥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地上生長與地下生長、群體生長與個體生長等矛盾突出,進入混合生長期。淮北地區的小麥在麥苗主莖8~9片葉時拔節,一般返青到拔節麥苗單株可長出2~3片葉,2~3個分蘗,需要持續30d左右。植株內部幼穗分化由二棱末期進入護穎分化期,到拔節時幼穗開始小花分化。高產麥田春季莖蘗數可以達到1 500萬/hm2左右,如果群體過大,莖蘗競相生長會導致生長空間擁擠和營養的內部重新分配,從而導致植株基部生長細弱,容易出現倒伏等現象。如果在春季小麥植株較高,葉片較長,主莖和低位分蘗的穗分化進程提前,則極易發生凍害。3月底、4月初小麥陸續進入兩級分化期。
3 管理措施
3.1 適時鎮壓 鎮壓不僅可以松土踏實、提墑保墑、增加土溫,而且還可以控上促下、抑制麥苗旺長、促進根系生長。鎮壓應視苗情而定,對群體較大的田塊進行鎮壓,應選擇晴天土壤化凍后,沒有露水、表土都干后進行,麥苗一般需要7d左右才能恢復正常生長,因此可以達到減少分蘗,增強抗倒伏能力。
3.2 深中耕松土 在深中耕的過程中可以輕微鋤傷部分麥苗根系,同時結合除草一起進行,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促進小麥植株生長。在淮北地區,一般在3℃左右時小麥幼苗生長和分蘗明顯減弱。這一階段一般會持續50~60d左右。低溫天氣過后土壤開始凍融,為使土壤快速蓬松避免板結現象發生,促進根系呼吸生長,應進行松土。中耕可以在春季澆水或雨后進行,可起到細化土質、均勻土層、平整土地、增加土壤透氣性,清除雜草等作用。麥田雜草發生較重的田塊,應于冬前或早春小麥拔節前氣溫較高時,根據麥田雜草種類選用適宜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
3.3 加強肥水管理 肥水管理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有著不同的需求,同時還要結合降水量進行澆灌。拔節前盡量少澆水和追肥,以促進麥苗基部蹲實,減少或避免倒伏現象發生。對于水分的控制,雖然干旱可以有效控制麥田整體的生長,但是針對單一的小麥而言,過度缺水則會造成植株根系生長緩慢,有的甚至停止生長,對于新的次生根影響較大,所以需要通過適量的灌溉補水。返青期實施第一次肥水管理,氣溫回升到5℃左右,可以開始追施,促進春季分蘗增生,鞏固冬前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但是此時期的水量不宜過多,否則會導致后期倒伏。要做到管、控、促三結合,根據具體田塊苗情做到弱苗強化返青肥水促根增蘗,壯苗強化起身拔節肥水足穗增粒。低產田塊集中在返青期進行追施,以增加穗數提高單產。高產田塊在返青期追肥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這一階段應追施拔節肥,甚至延遲到拔節孕穗期追施,不僅可以停止分蘗而且還能為麥穗的小花分化期提供充足的營養,從而提高穗粒數,有利于多成穗、成大穗、增強抗倒伏的能力,特別是對出現脫肥現象的麥田,還可以促弱轉壯。一般可追施尿素60~112.5kg/hm2。
對于播種較晚和補播種的晚麥,應該通過追施肥料如尿素來促進其快速增生春生蘗。時間上一般在1月下旬到2月上旬均可,以增加其分蘗成穗數。在追肥的過程中要根據氣候變化情況以及土壤的含水量情況進行澆灌。淮北地區部分的小麥如果澆灌條件較差,可以在起身期結合降水時進行追肥。
3.4 加強低溫凍害防護工作,及時補救受凍小麥 低溫寒流是淮北地區春季常見的一種氣候災害,一般發生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出現的時間越遲強度越大,凍害越重,對小麥的影響也越大。為了減輕這一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可以根據淮北地區常年的氣候經驗,隨時關注天氣變化,在低溫來臨之前對麥田進行灌溉、熏煙等,提高地表溫度,減輕凍害損失。在遭受凍害之后,麥田分蘗也不會全部凍死,小麥潛伏蘗芽可以很快長成分蘗并成穗。因此要及時進行補救。在受害后的2~3d內調查幼穗受凍情況,對莖蘗受凍死亡率超過10%以上的麥田要及時追施恢復肥,以追施速效氮肥為主,中耕、蓄水提溫等進行彌補,爭取高節位分蘗成穗,減少損失。
3.5 病蟲害預防控制相結合 隨著春季溫度逐漸回升,小麥病蟲害陸續進入發生為害盛期。淮北地區蟲害主要有麥蜘蛛、蚜蟲、小麥吸漿蟲、粘蟲、麥葉蜂等;病害主要有紋枯病、赤霉病、銹病、白粉病、葉枯病等。應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抓住防治適期,選擇對路農藥,適時開展防治工作,控制病蟲發生,減輕為害損失。可根據不同種類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和具體田塊的發生情況,確定小麥不同生育時期的重點病蟲防治對象,實行總體防治。小麥返青拔節期,要以小麥紋枯病、麥蚜、麥蜘蛛為重點,兼治白粉病、銹病。小麥抽穗揚花期,要以赤霉病、麥蚜、吸漿蟲為重點,兼治銹病、白粉病、粘蟲、麥葉蜂等。施藥后要注意檢查田間殘蟲量和病害發生程度,達到防治指標的,要及時進行補治,確保小麥不受為害。
參考文獻
[1]彭婷婷,張東志,陳若禮.小麥春季生育特點及田間管理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3):60.
[2]王秉,陳峰,陳若禮.淮北地區春季小麥生育特點和管理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2008(1):196-197.
[3]宮琳.太和縣小麥越冬期田間管理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2):39-40.
[4]韓金華.開春后小麥生育特點及管理措施[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2):33-34.
[5]張紅艷.淮北地區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3(3):62.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