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詩詞皆擅,惜作品流佚,只有較少一部分流傳至今。她是婉約派“一代詞宗”,風格溫婉流麗,從她的詞作可以看出她明顯的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的痕跡;但是詩歌里卻呈現出另一番天地,充滿儒家經世報國思想,清剛之氣溢于字里行間。她在詞里“言情”,在詩里“言志”。
關鍵詞:李清照 ?道家 ?儒家
一、引言
自李清照在宋代文壇橫空出世,關于她的文學地位的評價歷經一千余年各歷史時期的沉浮,直至當下,已經得到了充分肯定,說她是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性作家大概也不為過。中國的古典文壇在數千年的時間中一直由男性占據主導地位,這種狀況導致的結果是兩面性的,既造成女性文學地位總體上的不彰,同時也使少量脫穎而出的女性作家顯得更為珍貴。李清照是具有雙面性的,一個在詞里,婉約派女詞人是大多世人對她的既定印象。她的詞作多關注個人生活,抒發情緒,其中有很多元素都體現出道家的深刻影響。另一個活在她的詩里,卻是截然相反的,朗朗英氣不讓須眉,雖然注定沒有實現的可能,但并不妨礙她內心那顆儒家經世報國種子的存在。
宋代文獻資料中提到李清照的數量并不似后來明清時多,在這些資料中更多有對其再嫁一事的非議,但對李清照文學才華的肯定,也正是肇始自宋人。宋人王灼《碧雞漫志》中言道:“易安居士,京東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趙明誠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詞采第一。”[1]《朱子語類》則評曰:“本朝婦人能文者,只有李易安與魏夫人?!盵2]
如果說在理學開始逐漸禁錮人心,才女又不如明清那么多(至少是有文獻記載可查的才女)的宋代,時人對李清照的態度還大多停留在肯定其才華卻否定其人格,甚至將女子才高作為否定其道德的附加“罪證”之一的層面,那么到了清代,文人集作中則大量出現和李清照舊韻的作品,其中不乏一時詩壇好手。據記載王士禎曾因和李氏《漱玉詞》而得雅號“王桐花”[3]。此時文人也開始不遺余力地為其再嫁事件翻案,亦多有名家。乾隆時代的文壇盟主袁枚就專門寫過一篇《李清照改節之疑》:“盧雅雨重刋金石錄序曰,李淸照字易安,婦人之能文者。相傳以為德夫之歿易安更嫁,至有桑榆晚景,駔儈下材之言,貽世譏笑。余以是書所作跋語考之而知其決無是也。德夫歿時易安年四十六矣,遭時多難流離,往來具有蹤跡又六年始為是書作跋,是時年已五十有二,匪夏姫之三少等季隗之就木,以如是之年而猶嫁,嫁而猶望其才地之美,和好之情,亦如德夫昔日。至大失所望而后悔之,又不肯飮恨自悼,輒諜諜然形諸簡牘,此常人所不肯為,而謂易安之明達為之乎?!盵4]在明清時代留存的資料中,也往往以李清照比喻、夸贊某位有才女子。錢謙益所編《列朝詩集·閨集卷》中就有時人稱金陵才妓孫瑤華為“今之李清照”的記載。[5]
李清照的作品大部分在宋元時代就已散佚。筆者在寫作過程中翻檢歷代作品,共得其詞作六十一首。其中明代所輯《漱玉詞》十七首;清代沈辰垣所編《歷代詩余》收錄《漱玉詞》未收詞作二十九首;另又有從歷代作品中錄得之十五首。詩作則更少,共得十四首,另有三處文獻記錄有其殘句,共五句。今即結合手頭所搜得李清照的所有作品,對其詞作中的道家思想和詩作中的儒家思想分別進行探討。
二、易安詞中的道家底色
宋代社會儒釋道三教漸趨合一,一些著名的文人,如蘇東坡等,都能游刃于三者之間自由來去,并不單局限于某一家。但李清照的詞作中道教底色相對儒佛二道都更為濃厚。一直以來,人們在品味易安詞的婉約柔美的同時卻較少關注道這一點。首當其沖的是李氏作品中與道教相關意象的運用。涉及到的道家意象有“瑤臺”“東君”“秦樓”“蓬萊”“帝所”等,以及“牛郎”“織女”這樣典型的道家神話人物出現。在以下三首詞中出現了同一個意象:“東君”。
《怨王孫·春暮》:玉簫聲斷人何處?春又去,忍把歸期負。此情此恨,此際擬托行云,問東君。
《小重山》:花影壓重門,疏簾鋪淡月,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歸來也,著意過今春。
《慶清朝慢》:待得群花過后,一番風露曉妝新。妖嬈艷態,妒風笑月,長殢東君。
“東君”的解釋之一是古代傳說中的“司春之神”。而李清照這三首作品也正都是描寫春景或表達春日憂思的佳作。
清代沈辰垣所編《歷代詩余》卷四十九收有《漱玉詞》未見之《御街行》詞一首,中云“小風疏雨瀟瀟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則是化用秦穆公小女弄玉與其夫蕭史的典故,最早見于漢劉向的《列仙傳》。作者此處是以“吹簫人”喻業已病故的趙明誠。這首詞是女詞人后期典型的凄楚風格,追懷過往歡情,再對比眼下以孤老之身獨自流落他鄉的境地,悲涼之情油然而生?!而P凰臺上憶吹簫》一詞中“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前四字借用漢代人山中偶遇仙人,待回到人間已是數世之后的典故;后四字用“吹簫人”同典。
李清照的一生命運算不得平順。她婚后不久,家族即遭遇政治變故,她隨即與丈夫趙明誠攜隱。但是這位懷揣一顆不俗之心的女詞人并未因此對生活心生抱怨。相反青州鄉居的十年幾乎可算她人生中最滿足快意的時段。著名的“賭書潑茶”的典故也是來自這時期的生活。因為仰慕陶淵明,在此期間她自題室名為“歸來堂”。李氏與陶淵明的相似之處在于誠心安于鄉隱生活的沖淡心態;在于對“花之隱逸者菊”的賞玩,如《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牎,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庇秩纭抖帑悺ぬm菊》:“小樓寒夜長,簾幙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低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竒。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荼醾。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觧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明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瘦芳姿??v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备谟谀且环莅丫蒲詺g的快意。近時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李清照詩歌中頻繁出現的“酒”這一意象。今據搜集到的作品統計,在明崇禎本《詩詞雜俎》所錄的《漱玉詞》十七首中,共有七首間接或直接提到酒;《歷代詩余》所錄《漱玉詞》未收之二十九首詞作中提到酒有十處;另自歷代作品中匯集所得十五首詞作中提到酒則有九處,共計二十六處。略舉數首為例。
《生查子》:年年玉鏡臺,梅蕊宮妝困。今歲不歸來,怕見江南信。酒從別后疏,淚向愁中盡。遙想楚云深,人遠天涯近。
《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諌糸L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
《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衣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
《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
《殢人嬌》: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晩。江樓楚館,云閑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坐上客來,尊中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南枝可插,更須頻翦,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
趙明誠《白居易書<楞嚴經>跋》中曾記載夫婦二人相對展玩此至寶時的情景,“……時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6]由此則史料,或可見這夫妻二人日常生活中相對把盞或確是常事。但是文學作品是存在創作過程的,李氏性格不拘、愛飲酒應是事實無疑,但其是否到了“縱酒”的程度,恐怕卻仍需商榷,“酒”更是李氏文學創作過程中借用的“橋梁”之一。試想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多少詩人借一個“酒”字寫盡千古豪情、寫盡古道愁腸、寫盡一腔的肝膽意氣;如果少了“酒”,我們又會少掉多少千古傳誦的名篇。
又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李清照對“酒”的態度也是對以陶淵明等人為代表的魏晉風度的一種繼承。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劉伶等人皆是縱酒為樂。陶淵明甚至說自己嗜酒到“造飲輒醉”的程度,也創作了一系列的飲酒詩。魏晉文人埋首酒缸,也是為了回避現實的不如意,甚至如嵇康半真半假的“一醉六十日”,借此使自己得以避免卷入權貴斗爭的麻煩當中?!熬啤睂τ诘兰襾碚f也具有特別的含義。道家不同于儒釋二道的一點區別是永遠在追求“復得返自然”的人生境界。這一點從竹林七賢種種狂蕩不羈的行事中也可看出一點端倪。
道家和酒的關系可以一直追溯到莊子?!白詮那f子說‘醉者神全——醉者可以不受外界干擾,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足獨立——此后,酒便成了歷代不得志才士的精神寄托與創作靈感的催化劑。”[7]酒在道教的養生論實踐當中也頗為重要。道教有服食的傳統,常以酒浸泡藥材、乃至于菊花、茯苓等養生藥物?!皻v代仙真、歷史人物中也多有與酒有不解之緣者。以《列仙傳》記載的神仙為例,既有‘作酒常美而售,日得萬錢的酒客,也有以陽都‘市中酩酒家女為妻的犢子,還有與酒家母同騎茅狗而飛升的呼子先,甚至還有叫做女丸的女神仙者,原來本是‘陳市上沽酒婦人也。至今仍廣為流傳的八仙故事最初即與酒有關。”[8]陶淵明的菊花酒也是文學史上廣為人知的典故之一。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游仙總是和道教發生聯想……腦海中仙人的形象,大都是從道士身披鶴氅、手執羽扇那種飄飄欲仙的樣子中直接獲得的?!盵9]這段話直接點出了道教與“游仙”主題之間的關系。中國的游仙詩興起和發展至鼎盛都是在漢魏六朝時期。魏晉時期道家思潮在整個社會空前流行,一方面原因是道家主張的黃老、無為有助于當時人們逃避身處亂世的現實。士大夫們崇尚清談,玄學作為其時知識分子對老莊思想一種新的發展應運而生。這些思想占據了人們的頭腦,必然影響到詩歌的創作,早期游仙詩就是出現在此時。魏晉時期的主要文人如阮籍、嵇康、曹植等多有游仙題材的作品傳世。但是即使是相同題材,作品中要表達的意旨也不盡相同,這與作者個人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但是即使是相同題材,作品中要表達的意旨也不盡相通,這與作者個人生活經驗息息相關。阮籍其人集“狂”與“慎”的特點于一身,其狂放更多的是為突出不問世俗的“方外”形象。雖多作“游仙”題材,但是他實際上并不信神仙一說,他時常在詩作中多作曲飾,含晦地表達自己的失意和不滿。嵇康正與之相反,在作品中大談道家養生之說等。而曹植的游仙詩要表現的則是對現實生活有所超越的強烈渴望。
而李清照也有一首游仙詩《漁家傲·記夢》,是討論其作品中的道教底色無法繞過的重要作品: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這是一首可稱極佳之作的詞作。作者在夢里完成了一場神游帝所的活動。這首“游仙”詞寄托著作者內心對俗世生活進行超越的渴望。全詞簡練流暢,情節浪漫婉轉,極富打動人心的意蘊。作者記錄了夢中和“天帝”的對話,首句僅以十四個字就寫出了夢中所至場景的氣勢,既恢弘又符合“夢”和“仙境”的朦朧之感;最后“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一句,豪邁壯闊,詞人內心的雄渾和自信一覽無余。作者傳遞出的那種氣度和思想狀態,可能是她現實生活中不方便自由表達的,是與其封建時代女性身份不符的。但是在一個自由的夢里,面對著虛擬的“天帝”,她用這首游仙詞表達了出來。
李清照對道教的熟稔和親近是有時代因素的影響在內的。宋代自趙匡胤趙光義兄弟起便對道教采取扶持政策,發展至真宗時期,他利用道教制造一系列宣揚自己統治得力的神秘事件,又假托夢事,將道教人物奉為自己先祖。
“先是八月上夢景德中所觀神人,傳玉皇之命云: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將見汝。如唐朝供奉元皇帝,翌日夜復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西當斜設六位。即于延恩殿設道場,是日五鼓一籌,先聞異香,少頃黃光自東南至,掩蔽燈燭,俄見憲仙儀衛,所執器物皆有光明。天尊至,冠服如元始天尊。又六人皆秉圭,四人仙衣,二人通天冠,絳紗袍。上再拜于階下,俄有黃霧起,須臾霧散。天尊與六人皆就坐,侍從在東階。上升西階再拜,天尊令揖不拜,命榻,召上坐飲碧玉湯,甘白如乳。天尊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電夢天人主于壽邱,后唐時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实凵茷閾犭辽n生,無怠前志。即離坐乘云而去。及曙以語輔臣,即召至殿前歷觀臨降之所,又召修玉清昭應宮副使李宗諤、劉永珪,都監藍繼宗同觀。”[10]后這位“先祖”被稱為“趙玄郎”。雖然手段并不新鮮,但這場利用宗教為政治服務的大戲則已經達到了頂峰,同時也勢必進一步了推動道教的發展和社會影響力。
真宗年間的著名文人范仲淹甚至曾寫過一篇《道服贊》:“平海書記許兄制道服所以清其意而潔其身也同年范仲淹請為贊云:道家者流,衣裳楚楚。君子服之,逍遙是與。虗白之室,可以居處。華胥之庭,可以歩武。豈無青紫,寵為辱主。豈無狐狢,驕為禍府。重此如師,畏彼如虎。旌陽之孫,無忝于祖?!盵11]平素居家亦著道服,也可算是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道教對宋代人日常生活的影響。
蘇軾本人及其家族與道教的關系也尤為密切?!霸诨葜?,蘇東坡覺得到了應當認真煉丹之時……他在‘思無邪齋記里所言,并不在此。文內稱他專心在小腹下部修煉丹田之氣……簡短說來,他說到吸收飲食的元氣、草木的精華,再藉鉛汞之助,就可以培養元力。還要再輔以日精月華的吸取。他要煉制的是‘思無邪丹。他相信而今是正當其時,他在一段雜記中說,白居易也曾試過煉制仙丹,但未成功……人必須決定還是在熱鬧場中過此一生,還是逃離此紅塵世界而求長生?,F在蘇東坡相信自己已經向過眼云煙般的繁華夢告別,希望能求得長生不老之術?!盵12]由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宋代道教在文人生活中的普及程度,而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也是出于蘇軾門下,為蘇門“后四學士”之一。生活、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李清照自然也會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清代梁紹壬在其《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評價易安《一剪梅》起句七字有“香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之言。[13]其實也可作對易安詞整體的評價。她那種親近自然的道家態度,追求靈魂自由無拘狀態的渴望,皆透露在作品中。
三、詩歌里的儒家魂魄
雖然一般讀者對于李清照的認識恐還是多停留在那個婉約派“一代詞宗”的概念里,但是前代早已有學者關注到了李氏作品里呈現出的另一派不凡氣象。清末民初詩人沈曾植即在《茵閣瑣談》中對李清照提出了“有丈夫氣”的評價。[14]在一部以男子為絕對主導的文學史上,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因其女性的身份而受到更多的注目,可她的文學史地位絕不僅決定于其性別。中國的女性作家相較于男性雖然比例較小,但各朝代并不乏留名者。若論眼界格局之開闊,李清照不僅是其他才女所難以匹敵的,甚至也絕不輸給大多數男性作家。這是她更顯彌足珍貴之處。李清照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不是由她女性的身份所決定的了。
翻閱李清照僅存的詩作,令人驚訝的是,至少在流傳下來的這十余首詩中,我們既看不到那個青年時代嬌憨活潑、小女兒形態,也看不到在晚年的凄苦境地中如泣如訴的女詞人。李清照生活的時代北宋政治已近衰末?!朵聪信d頌碑和張文潛二篇》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此時應當正處在她一生中最為快樂的一段時光,生活富足安定。但她卻能將視線投到閨房的尺天寸日之外,由此就足可見她的不尋常。
(其一)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花柳咸陽草。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叛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區紀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儀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稿人心開。夏商有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年輕的女詩人以唐天寶年間的史實借古諷今,表達出自己對政治的關切和思考。
(其二)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ㄉt晒挠穹巾懀猴L不敢生塵埃。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萬里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蓱z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專,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15]
李清照將此時朝政的腐敗看在眼里,聯想到前朝興廢舊事,為國運痛心憂慮之思考流諸筆端?!吨信d頌碑》乃唐代所立,至北宋末年已有眾多文人題詠。宋人周煇《清波雜志》對此二篇的評價是:“以婦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16]已是視易安此作壓倒眾作了。
在李清照現存的十余首詩歌中有四首長詩,風格皆是慷慨激昂,上已錄兩首,另有兩首亦是滿懷愛國之情。即《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并序)。
紹興癸丑五月,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使虜,通兩宮也。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落。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以待采詩者云。
三年夏六月,天子視朝久。凝旒望南云,垂衣思北狩。如聞帝若曰,岳牧與群后。賢寧無半千,運已遇陽九。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豈無純孝臣,識此霜露悲。何必羹舍肉,便可車載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誰當可將命,幣厚辭益卑。四岳僉曰俞,臣下帝所知。
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嘉祐與建中,為政有皋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儀。夷狄已破膽,將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曰臣敢辭難,此亦何等時。家人安足謀,妻子不必辭。愿奉天地靈,愿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
單于定稽顙,侍子當來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請纓。或取犬馬血,與結天日盟。
胡公清德人所難,謀同德協心志安。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侍炀藐幒笸翝?,雨勢未回風勢急。車聲轔轔馬蕭蕭,壯士懦夫俱感泣。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干記室。
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衷甲昔時聞楚幕,乘城前日記平涼??疔`土非荒城,勿輕談士棄儒后。露布詞成馬猶倚,崤函關出雞未鳴。巧匠何曾棄樗櫟,芻蕘之言或有益。不乞隋珠與和璧,吸乞鄉關新信息。靈光雖在應蕭蕭,草中翁仲今何若。遺氓豈尚種桑麻,殘虜如聞保城郭。嫠家父祖生齊魯,位下名高人比數。當時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
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汗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此二首作者寫有自序于詩前,詩作于南宋紹興癸丑(即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五月,是為即將出使金國的韓肖胄、胡松年等人壯行之作。其時作者已南渡,夫趙明誠病故,生活已從前期的幸福安定急轉直下,孤苦無依流落江南。對于本就關注時事和政治的詩人來說,家國之殤和個人的悲苦遭際,在此時全都撲面而來。這些詩歌里呈現出的李清照,如同我們所能想到的一個封建時代的男性士子,心懷家國命運?!版思腋缸嫔R魯,位下名髙人比數。當時稷下縱談時,猶記人揮汗成雨。子孫南渡今幾年,漂零遂與流人互。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等幾句顯示出生于官宦世家的李清照可能自幼便目睹家族長輩高談國事的場面,這可能為她內心那顆經世情結埋下了最初的種子,并幾乎保持終生。她對于政治有自己的理解和期待,甚至有強烈英雄情結。這樣的李清照,也的確較少呈現在她的詞里。
徽宗年間,金兵屢屢騷擾漢地,導致越地百姓不堪其擾?!白允窃饺酥燎镆嚯[山間,逾春乃出……時趙明誠妻李氏清照,亦作詩以詆士大夫”。[17]李清照當時追隨丈夫趙明誠守衛建康城,她作詩道:“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字里行間表達自己的立場,對政府及官員懦弱無為的辛辣諷刺一覽無余。她南渡之后那首千古傳誦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更是詩人剛毅性格和內心英雄情結的直接體現。
好的文學作品不可能沒有創作技巧,但最好的文學作品也一定不是那些技巧外露匠氣流溢的作品。李清照的敘述方式一般都近于白描,但她并非不善用典,事實上其作品中對于典故的使用甚多,但是詩人高超的技巧將之化于無形,讀者不會對其作品生出晦澀賣弄之感。這一點其實正切中中國傳統的文藝觀中含而不露的審美模式。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夏日絕句》只有短短二十個字,在文字上含蓄自持,卻是情感上的直抒胸臆。如此作品,自然會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詩。
四、“詞言情”與“詩言志”
文學創作寄托著中國古代文人最重要的情感表達。數千年來,無數文人借手中之筆抒發情感、表達理想。對于李清照而言,她似乎是將“言情”與“言志”分別放在了詞與詩兩種體裁的創作中。因此也形成了她詩詞中截然不同的兩種風格。
對于古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而言,道教實際帶來的和他們自身期冀道教能給予自己的,無論是修煉長生不老之術,還是避隱山林,與清風明月相伴度日,以求逃脫世俗樊籠,相對儒佛二家兼及眾生的理想,都是一種更為個體化,更私己的體驗。李清照詞作的主題內容多為游冶,玩樂,或隨意摘取私人生活的某一場景進行描寫,后期作品重心又多在個人情緒淋漓充分地表達。在對一系列充滿道教底色的意象,如“酒”“香”的運用,以及記夢題材和游仙詩的描寫中,女詞人將一個十分個人化的世界鋪陳給讀者看,顯然作為女性作者,此種風格在宋代是過于大膽,也招致其同時期學者詬病,“自古縉紳之家能文之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盵18]但是王灼同時又評價其詞道:“作長短句,能曲折盡人意,輕巧尖新,姿態百出。”
活在詩歌里的,是李清照的另一個分身。她有過人的天分,同時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從小耳濡目染于仕宦叢中,更兼之她身上那一股與生俱來的英氣,她似乎已經做好了一個封建時代的士子建功立業的一切準備,但她是女性,所以一切注定不可能。可是這并不能阻止李清照像一個她同時代的男性一樣去擔憂國家的命運,去思慮朝政的優劣,去言志,這種“志”,遠在閨房之外,去寫下“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這樣傲岸的話語。也因此,她的形象可以從古代的才女叢中脫穎而出,李清照的創作并非只懂得圍繞著一個“閨”字。她的眼界、格局之開闊,是歷史上很多其他的才女們不能比的。
我們可以說,李清照的有趣處在于她身上儒道兩種思想的巧妙結合。身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女性,她卻像一個我們所能想到的對古中國男子所期冀的最高的標準那樣,懷揣儒家經世報國的豪邁肝膽,盡管我們和她自己應該都清楚,這種抱負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但并不妨礙她在筆墨中表達自己的意氣。她并不被儒家的很多倫理條框束縛,她一生的經歷都跟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婦女不同,早期的詞作里寫到私人生活也沒有扭捏作態或是遮遮掩掩?!端挠↓S重刊漱玉詞》前錄有趙明誠的四句話:“清麗其詞,端莊其品,歸去來兮,真堪偕隱”。[19]筆者認為,這來自一千多年一個封建時代的中國傳統丈夫的評價,就已是歷代所有對的她評價中最為崇高和恰如其分的。
注釋:
[1][宋]王灼:《碧雞漫志·卷第二 》,清知不足齋叢書本。
[2][宋]黎靖德:《朱子語類》,明成化九年,陳煒刻本。
[3][清]汪啟淑:《水曹清暇録·卷十五》,清乾隆五十七年,汪氏飛鴻堂刻本。
[4][清]袁枚:《隨園隨筆·卷十九存疑類》,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5][清]錢謙益:《列朝詩集·閏集卷四》,清順治九年,毛氏汲古閣刻本。
[6][14][17][18]褚斌杰,孫崇恩,榮憲賓:《李清照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7]趙昌平:《李白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年版。
[8]曾傳輝:《道教對酒的態度》,中國道教,1996年,第2期。
[9]王涌豪,俞灝敏:《中國游仙文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0][宋]楊仲良:《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二十》,清嘉慶宛委別藏本。
[11][宋]范仲淹:《范文正公別集》,四部叢刊景明翻元刊本。
[12]林語堂:《蘇東坡傳》,湖南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13][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5][清]陳焯:《宋元詩會·卷六十》,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宋]周輝:《清波雜志·卷第八》,四部叢刊續編景宋本。
[19][清]王鵬運:《四印齋重刊漱玉詞》,《四印齋所刻詞》。
參考文獻:
[1]羅煦.道家思想對李清照詞的影響[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2]李朋,聶西.淺論儒道思想與李清照創作[J].文學教育(中), 2011,(9).
(王云 ?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研究院 ?2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