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侃超,王彩霞
(運城學院 公共計算機教學部,山西 運城 044000)
翻轉課堂在Visual Basic程序設計選擇結構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廉侃超,王彩霞
(運城學院 公共計算機教學部,山西 運城 044000)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課前進行知識傳授,課上完成知識內化,實現對傳統課堂的翻轉。通過對Visual Basic程序設計選擇結構的IF語句教學的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制作IF語句的微視頻、圍繞微視頻設計具體的課前學習任務和詳細的課堂活動流程,引導學生逐步靈活應用IF語句。該翻轉課堂的教學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同時改革考核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研究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應用能力。
翻轉課堂;Visual Basic程序設計;選擇結構;IF語句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其理念源于美國Woodland Park的兩位化學教師Jonathan Bergman和Aaron Sams[1]。2007年,他們將自己的課堂教學錄制成教學視頻,傳到網上供缺課的學生補習。隨著進一步的教學實踐,這種方法演變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是指在信息化環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2]。Salman Khan創建的可汗學院“翻轉課堂”教學被加拿大的《環球郵報》評為“2011 年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技術變革”,比爾·蓋茨稱他“預見了教育的未來”“引領了一場革命”。近幾年,國內外學者結合教學實踐構建了多種翻轉課堂教學模型[2-6]。
翻轉課堂的關鍵環節有三個:微課程開發、課前深入學習、課堂學習活動組織。微課程開發是影響翻轉課堂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翻轉課堂在具體實施中,應結合校情、班情和學科特點,開發出具有問題針對性的微課程;課前學習包括微視頻知識講解和習題強化,是促使學生達到深入學習的關鍵。課前深入學習是對基礎知識的全面把握,是一切知識遷移應用的基礎,更是翻轉課堂取得良好教學的關鍵步驟,課前學習的好壞將直接影響翻轉課堂的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成效;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主要用來幫助學生完成知識內化,使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學生全身心、高效、全面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究,或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討論來進一步彌補自己認識上的不足,進而查漏補缺、深化認知,完成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充分體現“自主、合作、創新”的教與學理念。
綜合分析我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擁有個人手機,可以方便上網;實驗室有足夠的計算機設備、教學課程網站和ftp網絡平臺等,具備了實施翻轉課堂的條件。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是我院針對文史類的大二學生開設的一門通識教育課程,是一門靈活性、實踐性、綜合設計性較強的學科。文史類專業的學生認知特點是以識記為主,缺乏成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些對程序設計的學習造成非常大的障礙,程序設計對于他們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能聽懂思想,但要達到靈活應用具有一定的困難,還需要進一步鞏固、練習、理解。為進一步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對部分教學內容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本文選取Visual Basic程序設計課程中選擇結構的IF語句教學內容,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學生普遍反映良好。
If語句是VB程序設計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這堂翻轉課的特色是以恰當的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難懂的程序設計選擇結構,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IF語句的基本格式、語句功能和執行特點,學會用IF語句編寫程序解決生活中的選擇結構類問題。
教學重點:IF語句的語句格式、語句功能和執行特點。
教學難點:IF語句的應用。
本堂翻轉課的學習目標如下:
1)掌握IF語句的語句格式、語句功能和執行特點。
2)能夠運用IF語句設計程序解決選擇結構類問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從一些生動有趣的問題出發,使同學們保持高漲的學習興趣,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4)能夠對學習If語句的過程做出自我評價。
判斷學生是否達到目標的方法:通過判斷學生是否會編寫if語句程序,來解決生活中的選擇結構類實際問題,來判斷學生是否達到學習目標。
設計本堂翻轉課學生課前要做的知識準備,要完成的任務及采用的考核方式,教師提供的資源內容、形式等。
4.1 課前學習資料
1)教材中IF語句的相關內容。
2)微視頻1(6分鐘):IF語句的格式與執行過程。
3)習題4道:
4)微視頻2(6分鐘):IF語句應用實例(體型判斷程序)。
5)編程題(簡單選擇結構題目):
模擬微視頻2中的體型測試程序,編寫偽程序,實現鸚鵡會說“早上好”,“中午好”,“下午好”三句話。
4.2 課前學習任務單
1)快速瀏覽教材中IF語句的相關內容。
2)觀看課前學習資料中的微視頻1。
3)完成課前學習資料3)的習題,每題1分,有兩次作答機會。
4)觀看課前學習資料中的微視頻2。
5)嘗試完成課前學習資料5)的鸚鵡學舌簡單編程題,5分。
評分標準:
未做:0分;錯誤:1分;部分正確:2分;基本正確:3分;完全正確:4分;正確并幫助其他同學:5分。
6)搜集生活中的選擇結構問題。每一問題加1分。
4.3 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課前任務設計主要參考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John·M·Keller教授提出的ARCS動機模型,結合授課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特點,從四個維度出發,在設計的任務中考慮了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注意(Attention):上傳學習視頻、習題集到學習平臺供學生觀看,通過有趣的生活實例講解抽象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聯(Relevance):設置情景:通過一極胖極瘦圖片,引導學生對體型的合理判斷,從而引出選擇結構的學習,實現將生動有趣的生活實例和選擇結構的執行特點相關聯。
信心(Confidence):通過簡單有趣的生活實例進行對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信心。
滿足(Satisfaction):1)引導幫助學生對自己學習的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2)鼓勵學生尋找有趣的選擇結構實例,并用If語句嘗試編程解決實際問題。3)當學生幫助了別人,或者是完成了較自己實際水平難的任務時,要用語言或者肢體語言來強化其內部自豪感。4)對學生的成績進行展示,及時反饋。
設計了一節50分鐘課的教學流程:活動序列、每個活動形式和用時、每個活動所需的資料、對活動成效的評價方式和評價量規、應變候選方案。
5.1 課上任務設計說明
結合課前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考慮到程序設計課程對文史類學生來說,大都感覺枯燥無味,所以,課上的學習內容主要是精心選取一些生活中的有趣實例,這些實例能較好地體現選擇結構的執行特點,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力。通過課堂活動實現學生對課前學習的IF語句功能的內化,提升與擴展IF語句的應用,使大部分學生能用IF語句編寫程序解決常見的選擇結構類問題,使部分優秀生能靈活運用IF語句編程解決實際問題。
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設計以下教學策略:課上學習環境有利于小組討論交流,同一個小組學生坐在一起;課上學習策略以同伴學習法為主,通過小組內部、小組之間的相互討論、交流,激發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課上激勵策略多方位,在行動和語言上雙層激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5.2 課堂活動流程設計

活動環節具體步驟組織形式時間分配應變候選方案內容熱身針對IF語句格式、語句功能分別提一個問題,使學生回顧課前學習要點。抽組提問5分鐘根據學生回答情況強調易錯點。知識理解小組內討論課前完成的鸚鵡學舌實例的實現方案,達成共識。小組討論10分鐘關注小組討論情況,若較慢,則及時提醒關鍵點。知識內化學生獨立編寫上例程序,老師拍攝記錄學生程序。學生展示5分鐘抽查小組完成情況,糾正錯點。知識擴展小組討論“QQ登錄程序”的實現,達成共識后和其他兩個小組交流設計思路,之后,小組內再次達成共識。小組討論,組間交流15分鐘若有小組進展慢,及時協調較快小組代表幫忙。編寫QQ登錄程序;并抽取小組說明其設計思路和實現方案。考察學生的靈活應用能力。全班交流;個人應用。10分鐘肯定發言小組的設計長處。總結提高教師展示優秀作品,表揚積極小組。總結知識要點、重點、難點。展示、點評、總結5分鐘表揚優秀小組的優秀處,鼓勵所有學生考慮優化設計。
5.3 課堂評價設計
摒棄傳統的只注重結果的考核方式,采用注重學生學習環節的過程性考核方式,多方面(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協作等)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

知識的掌握組內協作自我展示組間協作不努力1分1分1分1分部分努力2分2分2分2分一般努力3分3分3分3分超級努力4分4分4分4分
對實施本節翻轉課堂的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如下表:

優秀生(5%)一般學生(90%)后進生(5%)課前任務看視頻次數1遍1遍,局部重復觀看2-3遍,個別學生未看課前習題正確完成小題完成,編程題完成但局部錯誤小題完成,編程題未完成;個別學生未做課上任務If語句的格式、功能掌握掌握記住基本知識點If語句常見問題編程掌握掌握個別問題理解不透徹靈活應用if語句編程掌握需進一步加強練習在規定的時間內較困難
從統計數據可看出,該翻轉課堂的教學實施基本上照顧到了各個層次的學生:大部分學生較好掌握了IF語句的使用;優秀生能達到靈活應用的程度;后進生也在其已有基礎上有了相當的進步,相對在傳統課堂上的零掌握,后進生取得質的飛躍。該翻轉課堂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同時,翻轉課堂的課前任務由學生自主完成,課上學習以小組討論的同伴學習法為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團隊協作等能力。
值得關注的是,翻轉課堂的課前任務由學生自主完成,沒有老師的現場監督,個別學生會存在應付了事、不認真對待或是根本不做的情況。而翻轉課堂的課堂活動是在課前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展開的,所以課前任務未完成的學生在課上會出現“掉隊”的情況,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如何提高學生課前學習的主動性,是下一步研究的課題。
[1] The flipping classroom [DB/OL].(2012-12-1).[2014-4-10].http://educationnext.org/the flipping classroom.html.
[2] 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
[3] Gerstein J.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A full picture[EB/OL].http://user generated e-ducation.Word press.com/2011/06/13/the-flipped-classroom-model-a-full-picture,2012-12-19.
[4] Talbert R. Inverting the linear algebra classroom [EB/OL].http://prezi.com/dzOrbkpy6tam/Inverting-the-linear-algebra-classroom, 2012-12-19.
[5] 曾貞.反轉教學的特征、實踐及問題[J].中國電化教育,2012(7).
[6]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
[7] 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7).
【責任編輯 馬太來】
2015-03-16
運城學院教學改革項目(JG201325);2014年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j2014106)
廉侃超(1974-),女,山西運城人,運城學院公共計算機教學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計算智能及其應用、計算機教學。
G642
A
1008-8008(2015)03-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