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松濤
(重慶市云陽縣人民醫院,重慶云陽 404500)
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對比
伍松濤
(重慶市云陽縣人民醫院,重慶云陽 404500)
目的:對比在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中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方法:10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手術方式,分為A組與B組,分別給予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結果:A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B組,且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均顯著多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術后1年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優良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術后3年的Harris評分優良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均能有效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不良反應均較少,但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遠期效果更佳,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耐受度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
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功能
老年人是股骨頸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主要發病人群,近年來的發病率呈明顯的升高趨勢,死亡率與致殘率均較高[1],對患者的生活及健康均有較嚴重的影響。目前治療該類患者常用的有效方法為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均是上個世紀臨床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本研究對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行THA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以上兩種手術方式的療效差異,以進一步完善臨床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資料:選取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手術方式,分為A組與B組,例數分別為46例與54例,分別給予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其中,A組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齡62~83歲,平均年齡(72.32±5.01)歲;骨折類型:基底型14例、頭下型16例、經頸型16例。B組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齡63~85歲,平均年齡(72.89±5.51)歲;骨折類型:基底型20例、頭下型24例、經頸型10例。主要的致病原因為撞傷、跌倒摔傷等。兩組在年齡、性別、致病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A組患者給予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行硬膜外麻醉,依據手術切口位置選擇體位,顯露切口后,對已經脫位的髖關節、關節囊等進行切除,并充分清洗骨贅、髖臼盂唇、臼窩內軟組織,磨削髖臼軟骨面后,置入人工髖臼并固定,對股骨頭進行置放、復位髖關節,若手術效果滿意,即可引流,完成手術。B組患者給予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取側俯臥位、行硬膜外麻醉,健側在下,屈髖角度為45度,行手術切口后,暴露關節囊并切開,翻開兩側、顯露手術位置。將股骨頭切除后,對股骨頸進行修正、置放人工股骨頭并行復位,放置引流管引流后,縫合手術切口,完成手術。
1.3 指標觀察與療效評定: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術后不良反應等,并對兩組術后1年、3年的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定。根據Harris評分標準[2],優:90~100分、良:80~89分、中: 70~79分、差:<70分。
1.4 統計學分析:對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術后指標對比:A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B組,且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均顯著多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指標對比
2.2 兩組術后1年、3年的療效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術后1年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優良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術后3年的Harris評分優良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1年、3年的療效比較
2.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比較:兩組術后均有1例患側出現髖部腫痛,但未發生假體周圍感染,給予相應的治療后痊愈,A、B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2.17%、1.85%,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 0.362,P>0.05)。
股骨頸骨骨折的發病率一直較高,且不愈合率仍高達20%~30%,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體素質較差、對手術耐受度差,且術后長期的臥床容易發生褥瘡、患肢深靜脈血栓等較多并發癥狀的發生,因此,對老年股骨頸骨骨折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難度較大,如何減少術后不良反應、盡可能快速地恢復髖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等,亦是臨床骨科探究的重點問題。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的有效手術方式為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二者均是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均能較好地改善、恢復患者的髖關節功能,但如何對以上兩種手術方式進行選擇,目前的研究意見尚未一致[3]。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院統計資料[4],從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中長期效果來看,選擇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效果最理性,因此,目前在西方較多發達國家醫院主要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
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具有臥床時間少、手術風險低、手術時間短、術后出血量及引流量少等優勢,且患者院內感染發生率較低。而與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相比,全髖關節置換手術過程較繁雜,手術風險較大、術后引流量與出血量較多,本研究中的A組患者手術時間高達(124.32±15.01)min,且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均顯著多于B組,與相關研究[5]報道結果一致,再次證實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在上述的優勢。但全髖關節置換手術亦存在自身的優勢,如楊友剛等[6]研究指出,采用微創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其術后遠期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行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者。此外,有研究亦發現,全髖關節置換術組的再次手術率及肺部感染、股骨頭壞死等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且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更佳。從本研究結果亦可看出,兩組術后1年的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優良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A組術后3年的Harris評分優良率顯著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在相關研究報道中亦得到了證實,說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比人工股骨頭置換手術的遠期療效更理想。
較多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在受傷前往往合并嚴重的內科疾病,這導致手術的風險升高,因此,在對該類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前,應對手術風險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只有在對合并疾病進行積極治療至病情穩定后,才能進行手術操作。在上述基礎上,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需求等決定手術方式,如患者的身體素質、對手術耐受度較差,則宜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隨著工藝技術、人工關節材料等的不斷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均能較好地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且均能明顯地減少不良反應。
[1]滿達.全髖關節置換與雙極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13(7):41~43.
[2]林浩,覃健.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移位性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觀察[J].河北醫學,2014, 33 (8):1276~1278.
[3]周忠華,何勁,趙銀必,等.全髖關節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7):3682~3683.
[4]袁東堂,劉剛,于廣澤,等.不同手術方法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比研究[J].重慶醫學,2014,(1):116~117.
[5]閻戈,王愉思,徐勇強,等.全髖關節置換術與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對照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2,9(5):164~165.
[6]楊友剛,戚世鵬,張德兵,等.微創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手術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9):1672~1673.
B
10.3969/j.issn.1006-6233.2015.06.044
1006-6233(2015)06-0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