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巖 邢東林 劉玲
【摘要】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到理性回歸,凸顯國家對未來經濟穩定運行、重點解決結構優化、增效節能、惠及民生的決心。經濟的新常態對金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金融如何服務于經濟新常態,提出幾點建議,與同行磋商。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金融服務 建議
“新常態”是習近平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將這一“新常態概括為“習近平常態”,即:一是增長速度的新常態,即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二是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即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三是宏觀政策的新常態,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從總量寬松、粗放刺激轉向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經濟增長的合理區間就是既不沖出“上限”,防止通貨膨脹,又不滑出“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
作為服務于經濟的金融業如何適應經濟新常態、服務經濟新常態、促進經濟新常態,筆者認為應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營造服務經濟新常態的環境。
經濟的新常態下,金融業發展的外在條件、內在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的新常態也推出了金融的新常態。金融業要逐步回歸到適度的增長,要與經濟增速適度放緩的狀況相匹配。“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經濟的新常態必將催生金融的新常態。與經濟增速回落相適應,金融業的增長速度將逐步回歸正常。從整個金融業來看,如果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在7%~8%,而金融行業的增速卻保持20%~30%,這顯然不盡合理,也不可持續。因為在這樣的格局下,很多的金融活動實際上是“脫實就虛”“自娛自樂”。金融行業高速增長的背后是依靠壟斷占有市場,缺乏競爭,是典型的賣方市場。這既不利于金融業的本身發展,更不利于服務經濟,甚至阻礙經濟的發展。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加快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的步伐,積極對外資開放,形成市場競爭的格局。
二、創新服務理念,企業不再“貸款難”
新常態背景下,我國必須從多個方面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進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實現包容性經濟增長的重要目標。我們要有創新思維,在這種常態下,金融服務要下沉,要扎根于消費者保護,要著重提升金融服務的深度、廣度和便利性。從國家層面上,對于有發展前途的小微企業給予政策上的保障,支持直接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從商業銀行層面上,雖然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金融改革總部署,無論是經營理念,還是經營方式都無實質性改變,仍熱衷于“錦上添花”,形成了企業“貸款難”,銀行“難貸款”的尷尬局面。由于銀行存、貸款的巨大利差,以及名目繁多的收費,利潤并不是問題,作為強勢群體的銀行有權選擇貸款對象,但急需資金的企業只能等銀行發慈悲。我國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有小微企業自身管理問題、效益差的問題、風險高等。也有銀行控制不良貸款的壓力,使得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顧慮重重。
三、承擔起社會責任
作為提供金融服務主體的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相當乏力。商業銀行既要規避金融風險,注重經濟效益,還要擔當社會責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慈善責任。商業銀行是一個金融壟斷企業,理應承擔壟斷帶來的一些社會責任,因為壟斷侵占了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利益。因此必須通過踐行社會責任將部分壟斷利潤反哺社會,這也是維護市場經濟公平性的基本原則。
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首先從法律上加以規范,應在《公司法》、《商業銀行法》等相關法律中明確其履行社會責任的范圍、內容、實施途徑、法律后果等。
其次是應當靠內在動力。我國商業銀行普遍缺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內部動力,我國商業銀行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錯誤、沒有建立明確的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和相關年度報告。
再次是我國商業銀行缺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外部壓力。這主要體現在我國商業銀行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滯后、信息不透明、我國金融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我國政府及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缺位。
四、加強監管,堵塞安全漏洞
我國金融監管從形式上看很健全,采取“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的監管模式,在當前我國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尚未完全有效建立,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協同配合仍需加強的情況下,行業監管區隔和多頭監管的并存,往往導致金融監管真空和監管重復;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本身也存在監管經驗不足、監管內容和手段不夠規范等共性問題,金融監管信息未能實現共享,監管的準確性、有效性難以保障。有效監管的目的是實現資金安全,促進金融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資金安全的重點是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存款人和投資人的利益,近幾年金融案件屢屢發生,而且數額巨大,少則幾百萬,甚至上億元。讓存款人防不勝防的是假借銀行之名,以高額利息為誘餌進行詐騙;“為儲戶保密”是商業銀行吸收存款的基本原則,但目前大量儲戶信息外泄,使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威脅銀行卡資金安全。以上種種案件發生后,銀行均以非本身所為,系員工個人行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而告終。我國金融監管若不借鑒發達國家的管理模式,聽之任之詐騙、挪用資金、貪污受賄、倒賣信息盛行,終有一天會自食其果,影響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五、普惠金融落到實處
普惠金融在中國的實踐已有20余年,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發展十分迅速。但是,通過深入分析近年來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可以發現中國普惠金融體系在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便捷性、可獲得性、安全性、均衡性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金融體系的普惠程度仍然有待加強,尚未完全實現“普惠金融”概念所要求的普惠大眾的基本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胡濱認為,在新常態下,發展普惠金融成為中國金融服務轉型的必由之路。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通過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加強金融體系建設、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并確定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體為普惠金融服務對象。
普惠金融在推進農村金融創新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在金融政策創新、金融業務創新、金融組織創新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如重慶、山東、江西、浙江等地,有效解決了“三農”貸款難和銀行難放貸的問題。
普惠金融在農村開展的如火如荼,但在城市卻悄無聲息,其主要原因:
一是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的認識不足,發展動力不足。現有的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的理解往往還停留在小額信貸層面,認為普惠金融難以產生較高的商業利潤,仍然追求高端客戶以及規模效應,缺乏普惠金融發展的主體意識以及相應的市場化發展機制。
二是要大力倡導普惠金融的理念。要糾正金融僅僅是為富人服務的偏見,把提升金融服務普惠性作為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國家層面要定期發布普惠金融服務情況報告,金融消費者要充分認識到享受基礎金融服務是全體公民的合法權利,主動反映服務訴求,積極參與對金融機構服務質量的監督,督促改進金融服務。
三是普惠金融國家發展戰略尚需明確。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議中明確要求制定普惠金融發展規劃。但還缺乏一個指導政府、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等多個角色發展普惠金融的整體思路和具體政策安排,普惠金融發展亟待系統性、科學性規劃。
綜上所述,要充分發揮金融服務經濟新常態的功能,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觀念上、管理模式上、經營方式上等進行深化改革,理順權責利的關系,金融業一定會再創輝煌。
參考文獻
[1]新常態下銀行的經營轉型.2014年10月21日.新華財經.
[2]經濟新常態下如何構建普惠金融體系.2014年10月27日.金融時報.
作者簡介:劉巖(1960-),男,遼寧省大連市人,供職于海口經濟學院經濟貿易學院,研究方向:宏觀經濟、金融;邢東林(1960-),男,遼寧省新民縣人,研究方向:宏觀經濟、金融;劉玲(1977-),女,遼寧省昌圖縣人,供職于海口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