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貨幣數量論認為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量之間存在同向變化關系;現代貨幣數量論也強點貨幣作用的重要性,主張采用控制貨幣數量的方法消除通貨膨脹。這種觀點曾經與我國情況比較吻合。但隨著經濟發展大環境的變化貨幣數量與通貨膨脹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反常規現象。本文通過對1996~2013年CPI與M2的季度數據的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得出1996~2004年間貨幣供應是引起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但2005~2013年間二者關系發生變化,貨幣供應不再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然后對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做了簡要分析。
【關鍵詞】通貨膨脹 貨幣供應 格蘭杰檢驗
一、文獻綜述
郭嚴在《我國貨幣供應量變化與通貨膨脹率變化的關系分析》中,選用1990~2009年間的數據對我國貨幣供應量M0、M1、M2與通貨膨脹CPI的關系進行研究,考察考察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具體關系。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是通貨膨脹率變化的重要原因,應該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來控制通貨膨脹。
王曼、王南在《我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周期的關系研究》中,通過對1979年~2010年M0、M1、M2與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長周期的研究,認為我國貨幣供給量和通貨膨脹率變化的都越來越平緩,在一定有限范圍內波動,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起大落;貨幣供給量是抑制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
牟敦果在《新經濟結構下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問題研究》中指出傳統上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被弱化,經濟中實體財富和金融資產總量的對比變化、貨幣深化和商品金融化與自然資源緊缺三個方面,擾亂了傳統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傳遞關系。
伍志文在《貨幣供應量與物價反常規關系理論及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傳統貨幣數量論面臨的挑戰及其修正》中通過實證分析進一步證明了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之間反常關系的存在,并指出當考慮到金融資產這一新變量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之后,傳統的貨幣供應量與物價之間正相關的關系消失了。
綜上所述,以上學者們幾乎都是從單一方面對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間的關系進行論證分許,并沒有考慮到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二者關系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本文將主要針對二者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進行分析說明。本文中采取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的變化率作為通貨膨脹變化率,M2的供給變化率衡量貨幣供給量的變化。
二、我國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貨幣數量倫認為,在市場經濟中,通貨膨脹與貨幣供應量之間存在直接關系。流通中的貨幣量增加會提高人們的名義收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形成一種過多的貨幣追求較少的商品的現象,從而導致物價上漲。從我國1996年~2013年間的季度數據來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系并不全然如此,從圖1中可以大致判斷,1996年~2004年期間,CPI與M2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但是從2005年開始,這種正相關關系發生明顯的弱化,變得不再明顯。下面將對這兩個時期的CPI與M2的關系分別進行論證。
(一)1996年~2004年間M2與CPI的關系
1.理論基礎。傳統貨幣數量論主要論述了貨幣流通量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數量關系。傳統貨幣數量論者認為:貨幣的價值與商品的價格水平是由貨幣數量決定的;貨幣數量和貨幣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同比例、反方向的變動關系,貨幣數量與價格水平之間存在一種同比例、同方向的變動關系。費雪方程式,MV=PT,表明,若社會上貨幣流通的速度V和社會商品總量T不變,則社會物價水平P隨著流通中的貨幣量M成正比例變化。馬歇爾提出現金余額數量論對貨幣數量論進行了新描述。其現金余額方程式M=KPT(K為人們以貨幣方式保留購買力以準備在未來交易的比率)。該公式表明若貨幣需求不變,則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會使物價水平歲貨幣供應量成同方向變動;反之則反是。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數量論強調貨幣作用的重要性,主張采用控制貨幣數量的方法消除通貨膨脹,從而保持經濟正常發展。
2.實證檢驗。本文采取1996年~2004年的季度CPI與M2的變化率數據進行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然后調整修正得出二者間的變動數量關系。
(1)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由于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一定的傳導時滯,所以對CPI與M2都滯后一期,然后對二者進行單位根檢驗,p值分別為0.0093和0.0099,明顯小于0.05,二者均為一階單整,故CPI與M2是平穩時間序列。
表1 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
(2)格蘭杰因果檢驗。既然CPI與M2都是平穩時間序列,那么二者之間就可能存在因果關系。現利用格蘭杰方法對二者間的因果關系進行檢驗。貨幣政策從制定出來到真正落實實施,再到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引起通貨膨脹,這中間一系列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滯后四期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
表2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滯后4期,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M2是CPI的格蘭杰原因(P<0.05拒絕原假設)。這就符合貨幣數量論的觀點:貨幣供應量是引起通貨膨脹的原因。
(二)2005年~2013年間M2與CPI的關系
2005年到2013年間我國貨幣供給量不斷增長,為了對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更是釋放的四萬億流動性,可此期間,我國的CPI增長率并沒有隨M2的增長而增長,甚至出現了反向變動的情況。接下來采取2005年~2013年季度CPI與M2變動率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首先對二者進行時間序列穩定性檢驗,然后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從而判斷兩者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1.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對該期間的數據同樣滯后一期進行平穩性檢驗,即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表3 時間序列單位根檢驗結果
對于CPI變動率和M2變動率的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兩者滯后一期的單位根檢驗的p值分別為0.0034和0.0009,均小于0.05,所以拒絕原假設,即CPI的變動率和M2的變動率都是一階單整,為平穩時間序列,所以二者可能存在因果關系。
2.格蘭杰因果檢驗。同上文一樣,考慮到貨幣政策傳導的時滯問題,對變量滯后四期然后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考察M2的變動是不是引起CPI變動的格蘭杰原因。檢驗結果見下表。
表4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
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顯示,對于M2的變動率不是CPI變動率的原假設,p值大于0.05,故不拒絕原假設,所以可以認為M2的變動率不是CPI變動率的原因。
三、CPI與M2變動率關系變化的原因
(一)金融市場貨幣需求擾亂了貨幣供應與實體經濟價格的關系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及隨后的約十年間,金融市場上的金融產品種類和數量都有限。隨著金融產品大量涌現,人們由商品消費向金融產品消費轉變。所以,很大一部分貨幣流向了金融市場,而不是實體的商品市場,從而并沒有對消費品價格造成明顯的影響。所以,貨幣供應增加卻不會提高實體經濟體系中的物價,貨幣購買力被金融市場吸收。
(二)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化進程進一步加強
發展中國家貨幣供應要同時滿足經濟新增產值部分的交易需求和貨幣深化部分的貨幣需求。貨幣深化中的隱形資金在市場中難以形成對普通消費品的購買力,不能體現為通脹,但會在這些產業領域表現為泡沫。然而,這為貨幣購買力的釋放提供了一種方式。
(三)資源供應出現短缺
傳統經濟學沒有考慮到隨著總產出的無限增長,資源供應能力的制約作用也日益凸顯。一方面,生產力不斷發展,市場上的商品供給增加,通縮的壓力加強;另一方面,不可再生資源出現供應不足。由于資源產品供應有限且可替代性差,需求價格彈性小,金融化發展又使其成為國際游資投機性購買的對象,貨幣購買力在這些領域釋放出來。
四、結語
貨幣數量理論曾是指導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理論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供給數量產生影響的大環境發生了改變,單一的貨幣政策肯定不再適應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應作出相應的改變,例如,可以堅定地推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并推動經濟平穩發展、維持物價穩定、促進就業、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參考文獻
[1]牟敦果.新經濟結構下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問題研究[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總第215期):56-63.
[2]伍志.貨幣供應量與物價反常規關系理論及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傳統貨幣數量論面臨的挑戰及其修正[J].管理世界(月刊)2002年第l2期:15-25頁.
[3]郭巖.我國供應量變化與通貨膨脹率變化的關系分析[J].金融財稅2012年第01期:65-66.
[4]王曼,王南.我國貨幣供應量與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周期的關系研究[J].金融經濟,2011年10期:4-5.
[5]高蕾.我國貨幣供應與通貨膨脹關系的實證研究[J].企業導報,2014年第04期:34-35.
作者簡介:王喆(1990-),女,漢族,山東濟寧人,就讀于云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