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懸在蒼穹之上的明月,總能引發世人的諸多想象,不信,你聽:李白執墨筆,唱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絕響;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將月光作為音符,譜出了一曲優雅的《月光》……千百年來,在一個個月亮唱歌的夜晚,圓圓的明月已沉淀為一種特殊的意象。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廣寒宮”是古代神話傳說中位于月亮上的宮殿,相傳是上界神仙為嫦娥建造的。因為這座宮殿是一個具有宇宙靈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廣寒宮”又稱作“蟾宮”。其實,月球上的真實場景與神話傳說中那個巍峨華麗、青煙繚繞的仙境相去甚遠,但“廣寒宮”這個名字卻代表了這處清靜所在。五代詩人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對“廣寒宮”的描述是這樣的:“明皇游月宮,見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可見,古時人們對“廣寒宮”的印象便是清冷的。
仰望夜空,人們可以看到月球的“芳容”,殊不知,人們看到的只是月球的正面,即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而月球的背面卻一直沒有揭開它神秘的面紗。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關于月球背面的各種科幻猜想非常多,大家都對月亮那沒有揭開面紗的一面充滿了好奇和疑問,而中外無數電影也以此為題材進行拍攝。《月之陰影》就是這樣。影片從阿姆斯特朗登月的阿波羅計劃講起,為觀眾奉獻了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整個過程。
人類的祖先因月亮而著迷,并在歷法和文字問世之前就使用月亮的陰晴圓缺來計時。但在1972年后,沒有人再上過月球,而且我們的注意力也開始轉向太陽系中其他引人入勝的衛星。對此,英國電視臺BBC出品的《月球之謎》,就結合了阿波羅任務的歷史畫面、美國航天總署和歐洲太空局提供的資料和照片,及參與登月活動人士的訪談,深入探討古往今來人類對月亮的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