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唐]李 白《將進酒》
眾所周知,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與各種儀式、禮節緊密相連,同時也是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點綴,上至王公貴胄,下至黎民百姓,沒有人不和酒產生聯系。可以這么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就是一個酒的文化,就是一個酒的歷史。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首先,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因此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而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而成,因此,酒便緊緊地依附于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
下面,且看“酒”字的演變過程:
觀圖可知,“酒”早前與“酉”同字(甲骨文時期,“酒”由表現水的偏旁和一個“酉”組成;金文時期與“酉”同字),均指“裝酒的器皿”。據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酉,古文酒字,象酒器形?!笨梢?,“酉”的本義為“酒樽”,后由盛酒器皿引申出“酒”。其后,“酉”借作地支用字后,“酉”的“酒”意則另在“酉”字左邊加“氵”造出“酒”這個字。由此,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酒”乃形聲字。
至于酒的發明者,歷來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禹帝時人儀狄所制,一種為杜康所創。許慎《說文解字》中則認為“杜康作秫酒”。秫,即高粱,應該說杜康是首先創造用高粱釀酒的人。
中國是酒文化的極盛地,飲酒的意義遠不止生理性消費,在許多場合下,它主要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情趣,一種心境。酒與詩,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李白有“舉杯邀明月”的雅興,蘇軾有“把酒問青天”的情懷,歐陽修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邁,曹操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蒼涼,杜甫有“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