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照應,是指上下文之間的相互呼應,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題文照應,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與標題相照應,其作用是使文章更加嚴密,中心突出;二是首尾照應,是指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互相呼應,其作用是能更好地抒發情感、渲染氣氛;三是前后照應,是指上下文之間的互相照應,其作用是制造懸念,使情節發展更具吸引力和戲劇性;四是重疊照應,是指同一或相近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反復出現,其作用是突出文章中心,表明文章線索。
【即學即練】
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故鄉的椿芽
□何 泉
又吃著母親托人帶來的干椿芽,韌韌地,帶著椿芽特有的芳香氣息,直滲進心里……
每到椿芽樹抽出嫩葉的時候,母親便砍下樹上的小枝,摘下枝頭的嫩椿葉,洗過了,淘凈了,切成小段,在滾水中漂過,便在太陽下暴曬起來。等嫩椿葉的水分曬得差不多時,放上些鹽巴、辣椒粉等用手細細地揉搓,揉搓三四遍后,再放在太陽下曬,等全曬干后,便放進小壇里,密封保存起來。久而久之,就成了香噴噴的干椿芽,也成了我們在那饑寒年代可口的下飯菜和調味品。
小時貪玩,在山上亂竄,爬上漆樹,用小刀在漆樹上劃出幾道口子,看白白的漆漿滲出樹干,伸指一摸,粘粘的,感覺很有趣。但一回到家里,這種趣味就讓我嘗足了苦頭:全身紅疹遍布、臉部高高腫起且高燒不止。家人慌了,請來了當地的土醫生。上世紀七十年代,鄉間醫術落后,藥品奇缺,遇到這些病時,土醫生也束手無策。正在全家茫然不知所措時,母親突然把我拉到椿芽樹旁,手拿小棒輕輕抽打著樹干,小聲地讓我跟著虔誠地念:“椿芽樹啊,你為王,你養個兒子莫名堂,那天從你門前過,惹了一身疙癆瘡……”連念三遍后,母親砍下一些椿芽枝,又刨了條椿芽根,便熬湯讓我喝洗起來。嫩椿葉香美可口,可椿芽根熬湯的味道卻讓人不敢恭維。每當我皺著眉頭痛苦喝湯時,母親就在一旁密切地監視著,她知道我的調皮,稍不注意就把湯倒了,于是每次都要盯著我喝并看著我喝完才罷休。
也許是我身體終于覺醒了,戰勝了病魔;也許是母親的虔誠感動了上天。總之,在第七天時,我身上的紅疹竟奇跡般消失了!
母親拉著我的手,站在椿芽樹旁說:“娃,椿芽樹是神樹,只要沒做過壞事的,它都會保佑的……”母親的神情肅靜。在這平凡的世界中,只要是對自己孩子好的,在母親的心中,都是神!
后來,到外地求學了,半月放一次歸宿假。每次返校時,稚嫩的肩上,沉甸甸的背包里,總背著米、炒酸菜和母親親手制作的干椿芽。學校生活很苦,每天早上都要喝清淡如水的玉米糝糝飯。玉米糝糝飯里除了有不少糝糝疙瘩外,沒菜、沒油,有時甚至沒有鹽,即便有鹽,也是集中在飯中的某處。當飯入口,來不及細細品味時,那種咸便瞬間包裹了你的所有味覺。到了后來,就著糝糝飯,吃幾絲韌韌的干椿芽,粗粗咀嚼下,竟也吃出了淡淡的香味!有時下了晚自習,肚子餓得咕咕叫,看別的同學激情地沖向學校唯一的包子店,大口大口地啃著時,摸摸自己干癟的甚至很久沒裝過錢的錢包,惆悵余憤又無可奈何地匆匆返回宿舍。吃幾口酸菜,挾幾根干椿芽,翻幾頁書,帶著些許愜意進入夢鄉。
后來,工作了,母親也年老了,蹣跚的身影已不能再從樹上砍下椿芽枝了。母親便央求鄰居砍下來,洗過、淘過、漂過,揉搓曬干后又封存起來……吃著故鄉的椿芽,香香的,不由得有了驚艷而又奢侈的感覺。那特有的香味,令人回味無窮。
又吃著母親托人帶來的椿芽,香香的、韌韌的,淚眼模糊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遠在故鄉椿樹下瘦弱的身影!
(選自《廣元日報》2013年10月15日,有刪節)
【專項訓練】
1.本文的開頭與結尾是怎樣進行照應的?這種照應方法有什么作用?
解題思路:理解文章的照應,需結合文章內容,并注意文章的起筆和收筆,以及前面的伏筆和后面的回應。
【拓展練習】
2.結合上下文語境,品析文中的畫線句子。
解題思路:賞析句子主要考查的是其作用,而其作用總體上可從兩方面考慮:結構上,常起過渡、總領或總結作用;內容上,常有開篇點題、設伏筆、作鋪墊、深化中心、畫龍點睛、點明主旨等作用。
3.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母親制作干椿芽的過程。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把握。做此類題一定要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題目要求進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