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浣冰
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班會課在學校教育的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體驗式主題班會強調學生自我情感體驗,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它賦予教育者更為直觀、更為動態的教育視角,同時也為學生的成長實踐,拓展了更為廣闊的行為空間,讓學生在行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讓我們的主題班會更具魅力。
一、重體驗,輕說教乃體驗式主題班會之內涵
體驗式主題班會課屬行為體驗教育,其落腳點不僅僅在于教育主體個體的感性體驗。美國組織行為學教授大衛·庫伯認為:有效的學習應從活動開始獲取感受,進而發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行為體驗教育在學生心中積累起的感性的“體驗”,不會隨著時間而消逝,這種意識會因為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被激活,而使個體產生特定的體驗。
二、“四性”乃體驗式主題班會之特點
躬親體驗性。體驗式主題班會強調“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即學生從行為和情感上直接參與“行為體驗”全過程,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親身經歷來感悟、獲取人生的啟迪。
自我教育性。主題班會中各教育主體間存在種種差異,興趣愛好各異、生活經驗不一、感悟能力不同。體驗式主題班會通過“設計”活動內容,讓學生處在活動之中進行學習、體驗、分享、總結,讓學生通過對自己親身經歷或對事物的觀察思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內化為自身自覺行為。
主體參與性。主題班會中的“行為體驗教育”,教師將需要傳遞的人生道理融入到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活動之中,保證學生的主體參與,讓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自組體驗團隊,主動參與體驗活動、自議體驗體會。
團體互助性。每一個學生都是班集體的一員,他們的學習動機、人格發展、價值觀和態度,均在團體中、小組中相互作用、相互幫助、相互影響,這種人際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現象被稱為課堂集體動力。
三、“主導、主體”“信任、和諧”為體驗式主題班會之感悟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是開展行為體驗教育的前提。相信學生是行為體驗教育的核心。和諧的心理氛圍,是行為體驗教育的關鍵。
四、兩式乃體驗式主題班會之形式
間接體驗式。以學生為主體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體驗。教師結合學生已有的學業水平、生活經驗和興趣愛好,創設富有吸引力和新鮮感的情景。如針對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征創設一些聲像情境。以教師為主導創設情景,充實學生的體驗。在體驗式教學中,要讓學生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活動和其它實踐活動。
直接體驗式。組織暑期社會實踐和社會調查,拓展學生體驗。教育活動要回歸生活,走向生活化,這是“體驗式教育”所強調的,讓學生在生活中深刻認識社會和自我,從切身的體驗中學會辨別真善美,并在交往中學會做人。以學生為參與或執行的主體,開展更多形式的活動。如室外比賽形式:托盤比賽、投球比賽、行為規范生比賽;室內活動的形式:環保主題班會、交通安全伴我行、感恩教育主題班會。
五、精心、進心、點睛、同感乃成功體驗式班會之要素
設置情感體驗是體驗式主題班會的重要內容。情感體驗是通過情感熏染,解放學生的情感、熱情、激情并將其帶入“高峰體驗”,促使他們反觀生命本質的洞察方式。
1. 精心設計體驗活動,創造行為體驗情境。好的情景就像溶洞一樣神秘,“遮蔽”地呈現真善美,讓學生出自本能去探索,在混沌的精神之旅中獲得成長和成功的體驗。創設好的情境,就是讓學生走進生命的溶洞,發現自己,賞識自己,創造自己,建構個體生命的意義世界。
2. 體驗式班會主題要走進學生心里。主題班會涉及的內容應來自學生熟悉的生活教師的語言和素材也要來源于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如學校生活、學校學習、情感關系、社會事件、社會思潮、實踐活動等,真正能走進學生的心里。
3. 班主任的教育思想隱于無形、顯于“點睛”。在設計班會時,班主任要有意安排自己“缺位”,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爭辯、感悟和反思,讓他們在“空”中自主參與、互動探究、對話交流,創造生命的靈動,生成自己的生命智慧。探究、分享、交流后,班主任引導同學們整合“體驗”、提煉共鳴點,運用“點睛之筆”,幫助同學們進一步認清體驗中得出來的結果,使之形成共識。
4. 充分運用同感技巧。同感是指設身處地、像體驗自己精神世界那樣體驗他人精神世界的態度和能力。在引導、啟發學生感悟是做到:一是對學生的感悟不隨便發表意見,要換位考慮學生的感受;二是要通過豐富的詞匯和準確的表達,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反饋給學生。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