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
兒童詩有著直率明朗的抒情性、流暢優美的音樂性、參差不齊的形體美、天真活潑的趣味性等特征,深受兒童喜歡。同時,對于兒童豐富詞匯、增長見識、陶冶情操、開發智力也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詩歌中還蘊涵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質,對現代兒童進行詩化教育,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培養語感。
一、兒童詩教學現狀
現使用的小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一至六年級一共收錄了兒童詩47首,占所有篇目的13.3%,但教學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1. 部分教師存在著認識上的局限。(1)把兒童詩當成普通課文進行閱讀教學,當作文章來分析。教學中講得過多過細,過于追求詩中原本朦朧、模糊的用詞的意思,將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破壞了詩歌的意境美和整體性。(2)把詩當成古詩進行教學,忽視了兒童詩的童真、童趣。朗讀時過于注重技巧的指導,讀得過多,方式過濫,不能凸顯兒童詩特有的節奏與韻律。(3)出現成人趣味化現象,即不能理解詩中所體現出來的兒童情趣,以成人的審美趣味取而代之等等。由此,老師們一致產生了“詩難教”的共識。
2. 學生文化底蘊的欠缺。學生生活單調,他們能背出的是電視廣告詞,唱的大多是膚淺庸俗的流行歌曲、灰色童謠,嚴重影響品位、素養。
3. 兒童詩教學讀寫脫節。(1)教師對詩歌教學不夠重視,較重視識字、寫字、閱讀教學,對寫詩缺乏有效的指導,忽視積累,不能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2)學生的閱讀量較小,語言積累少,寫詩時詞語貧乏、用詞不當、語句不通等現象嚴重,對于兒童詩的寫作更是難上加難。
二、評寫結合策略
1. 詩歌單元教學的環節
“讀”——吟唱與誦讀。選擇以吟唱與誦讀為主體和特色的詩歌朗誦教學課型,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朗讀效果,采用多種朗讀方式并配合聆聽欣賞活動,同時還要注意滲透詩歌的其他教學內容,保證基本教學目標的完成。學生當堂背誦環節曾廣泛應用于兒歌短詩教學中。在教學目標確定為詩歌欣賞后,背誦便不應再作為教學效果的評估指標重點反映和體現在詩歌教學中。
“聽”——聆聽欣賞。詩歌聆聽欣賞同樣是詩歌教學的基本活動,在詩歌教學中不應該代替學生和教師的誦讀活動,也不要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聆聽欣賞,并不一定完全依賴于教材配備的音像資料,亦可根據教學需要自己設計和錄制。在詩歌聆聽欣賞環節,教師應當和學生一起聆聽欣賞。通過詩配畫欣賞,能夠實現詩歌意境的圖像化,在詩歌欣賞中,還需要其他的繪畫資源的補充。教師可以自己挑選最為切合詩歌境界的名家經典畫作,協助對詩歌畫境的解說,也可向學生征求最能反映詩歌意境的美術作品。
“鏈”——閱讀鏈接。各個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閱讀積累,應注意喚起學生以往詩歌閱讀的記憶和經驗,引導他們進行開放式的聯想與鏈接。中外同題詩歌、同一作家的多篇詩作、古代格律詩與現代白話詩等,在比較中加深對詩歌藝術的理解和體會。學生小組活動中,有的小組以“家庭趣事”“考試”為主題,分小組分主題閱讀大量相關作品。
“展”——閱讀拓展。提供相關聯的新的閱讀資源。當作品內容單薄或抽象時,可以引進新的閱讀資源進行補充,以實現延伸性學習,但應該注意新資源的適量,分清主次。也可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將新的閱讀資源作為課外內容布置,以鞏固學習成果。例如學生黃嘉慶寫的《楚庭 廣州》:“千古悠悠,似珠水長流。/天降五羊,穗城糧滿倉。/陳祠流芳,紅棉滿城芳。/沙面風韻,歲月遠流淌。/北京悠悠,古道華燈亮。/白云飄飄,城郊花更香。/千年風韻,嶺南楚庭長。”這首小詩里所涉及的歷史知識很多,這是他在平時閱讀中善于拓展閱讀資源的結果。
2. 兒童詩歌創作
學生的詩歌創作可能處于摹仿階段,教師給予充分鼓勵。課后的寫作和課堂中的即興創作,都是積極的、有意義的詩歌學習的體現。嘗試性的詩歌(仿寫)創作最好有學生的普遍參與,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的天賦可能有參差,但無論質量如何,都應該給予正面的評估。
強化詩歌教學培養學生的寫詩能力,要求教師研究各種詩歌教學理論,大量收集、賞析詩歌,進而整理出強化詩歌教學的教材并從中發現詩歌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在積淀自己對語言的悟性,豐富自己的文學素養,保持自己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和熱情,為高效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奠定了基礎。學生在這樣的教師的指導下,在長期大量的詩歌的浸潤下,他們創作兒童詩的能力將會得到有效且快速的提升。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