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飛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嚴三實”著眼于解決黨員干部作風方面的突出問題,言簡意賅而又內涵豐富,深刻闡明了黨員干部的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是對新時期黨建思想的拓展和創新,更是對我黨優良作風的繼承和弘揚。探究“三嚴三實”的歷史淵源,旨在銘記歷史、立足現實,有助于黨員干部將“三嚴三實”內化于心,真正成為全黨的行動遵循。
[關鍵詞]三嚴三實;歷史淵源:行動遵循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三嚴三實”的重要論述,它是黨優良作風的高度凝練和集中體現,進一步豐富了管黨治黨的思想理念。追本溯源,對“三嚴三實”的歷史淵源進行理論探尋,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三嚴三實” 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三嚴三實”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傳統理念和道德思想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修身,古已有之。最出名的當屬《禮記·大學》中所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曾在《論語·子路》一語道破為政者更需嚴于修身的原因,他認為, “政者,正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修身何用?“正己正人”。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也諄諄教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注重修身為本。用權,為官常論。古人論為官,推崇“清、慎、勤”,主張“公生明、廉生威”。中國百姓向來有“青天”情節,被譽為“青天”者,廉潔為一,但秉公用權,為民做主卻是更深層的原因。而在今天,黨和國家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更應做到“嚴于用權”,習總書記曾強調:“公權為民,一絲一毫也不能私用。”律己,行為之要。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曰“君子求諸己”。而我們非常熟悉的“嚴于律己”則出自宋朝陳亮所寫的《謝曾察院啟》:“嚴于律己,出而見之事功;心乎愛民,動必關夫治道。”說的即為律己從嚴方能干事創業,為國為民。
“三嚴”是一個辯證的統一整體,嚴以修身是基礎,嚴以用權是核心,嚴以律己是根本。“三嚴”最終目的是“三實”, 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實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三嚴三實”, 既強調品德修煉,更注重為官有為。
二、“三嚴三實”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三觀”標準
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對指導我們的思想和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奉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人民利益至上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當代中國,黨員干部踐行“三嚴三實”,就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視為最高利益,把為人民服務視為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把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
我們看到很多貪污腐敗官員在其懺悔錄中都會講到,根本原因是放松了對自己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要求,被享樂主義、唯權主義、個人主義等錯誤的思想觀念侵蝕,最終導致自己腐化墮落、違反黨紀國法,給黨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損害,自己也身陷囹圄,追悔莫及。由此可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有效的推動和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人自身的發展。而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社會和個人帶來不可低估的危害。
“三嚴三實”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代外化和具體要求。將“三嚴三實”內化于心,成為黨員干部信守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有利于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
三、“三嚴三實”把握了管黨治黨的理念核心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理念從未改變,作風建設也從未松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尤其是通過延安時期的整風運動,黨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三大優良作風,毛澤東強調它們是黨不斷發展的動力所在。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以鄧小平為核心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都非常重視管黨治黨的理念創新,在國內外形勢的諸多考驗下,黨的作風建設從未止步,并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黨建理論成果。
在黨面臨新考驗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秉承了黨的歷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黨的作風建設的優良傳統,在新的時代要求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嚴三實”理論,這是對黨的作風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傳承與創新。黨員干部了解“三嚴三實”的歷史淵源,有助于準確把握其現實意義,將“三嚴三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作為自己行動上的基本遵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董振華.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五講[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4(4).
[2]劉云山.黨員干部要自覺踐行“三嚴三實”[N].學習時報,2014:9,8.
[3]領導干部“三嚴三實”學習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5:4.
[4]張寶順.深入踐行“三嚴三實” 奮力推進“四個全面”[J].求是,201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