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國,董 潔
(江蘇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江蘇 鎮江 212003)
本文中“高校培訓”特指“高校官方組織或承接的對外培訓活動”,它是官方行為,而不是私人行為;“社會培訓”特指“社會培訓機構,通過市場化運作,組織或承接的培訓活動”,不包括企事業單位自行組織的內部培訓和社會公益性培訓,這類社會培訓機構一般是以“中心”、“公司”“教育”“培訓”“咨詢”等名義出現,多數是私營、個體或合伙的企業。兩類培訓均有營利行為,但不排除有公益和免費的培訓項目。
由于主辦機構不同、體制機制不同,高校培訓與社會培訓呈現出明顯區別(見附表1):
在培訓師資方面,高校以自有師資為主,習慣課堂授課方式,系統性理論性較強,職稱職務有優勢的老師較有機會上培訓課程;而社會培訓機構基本上都是外聘講師,強調講師的培訓經歷經驗和影響,培訓內容和形式的時代感較強。
在培訓內容方面,高校擅長綜合性的培訓項目,內容較全面,課時較多,研究新問題較少,有時有些前沿知識,多是針對機關、企事業和行業組織的培訓,課上互動不多,但課下學員間交流較多;而社會培訓機構擅長專題性培訓項目,內容較單一、深入,課時較少、集中,較關注時新問題,結合熱點緊,多針對中小企業和學生考試考證,課上一般有互動游戲,但課下學員交流機會少。
在培訓形式方面,高校培訓普遍不夠生動活躍,不太重視貼近學員,多采用課堂式培訓,講師多在講臺上,運用先進教學手段較少;而社會培訓一般比較生動活躍,愿意貼近學員,偶有討好學員之舉,喜歡采用沙龍式培訓,講師一般在學員中授課,較多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在培訓管理方面,高校重管理、重規范、重教師,輕營銷、輕市場、輕服務,而社會培訓機構重招生、重營銷、重市場,輕規范管理。高校培訓的從業人員基本是固定編制,流動性弱,薪酬與業績并不對稱,工作積極性不高,而社會培訓的從業人員基本是采用聘用制,流動性強,薪酬與業績掛鉤,積極性較高。高校培訓收費較低,社會培訓收費較高。高校不太擅長培訓招生,較愿意辦長期培訓班,學員有組織、有計劃地上門參訓,而社會培訓機構一般需要自己搜索、發現和招攬生源,較擅長招生,辦班情況隨市場變化,多數是短期班、專題班。
當然,面對時代需要和市場競爭,高校培訓與社會培訓也面臨一些共同問題。比如,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均有待加強,要深植某些行業或領域,爭取多拿些“單項冠軍”,不必苛求做“全能冠軍”。
為更加深入地理解高校培訓和社會培訓的特點和異同,筆者選取了三家培訓機構在管理培訓領域開展的培訓,第一個是某高校為某企業制定實施的管理培訓方案,第二個是某社會培訓機構為企業研發經理制定實施的管理培訓方案,第三個是某政府機關培訓中心為中小企業主制定實施的管理培訓方案。第一個方案是本文所界定的高校培訓,第二個方案是本文所界定的社會培訓,第三個方案則介于兩者之間,方案是官方制定,并由官方來組織培訓對象參訓,而師資基本是外聘的,分別來自社會培訓機構、企業、高校和政府。
仔細對比可以看出,高校培訓方案帶有明顯的課堂教學色彩,課時、考核方式、教師職稱職務等都特別標出,并有班會、論文答辯、開班結業儀式等,課程安排較滿,一段時間集中培訓,前后近兩個月,學員接觸、交流多。培訓一般安排在高校教室或報告廳里。
而社會培訓則聚焦“產品研發”這一主題,時間較短,利用雙休日集中培訓兩天,課程背景介紹中則提出培訓對象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出問題,引出培訓教學內容,并指出參訓后的收益預期,吸引潛在客戶。市場意識強,有詳細的講師介紹,費用較高,招生買一贈一,附報名表,將課程方案與營銷緊密結合。一般安排在城市酒店里,多采用圓桌型、沙龍式,形式活躍,培訓食宿一條龍。
第三個方案是政府機關主導的,利用周末上課,課時不算太多,但間續授課,學程較長。一般安排在機關會議室、禮堂或酒店。授課內容偏宏觀和政策性,緊密結合當前形勢。
三者分別體現了“學院派”、“市場派”和“機關派”的典型特征。在招生上,“學院派”不太擅長招生,生源緊張;“市場派”主動開拓市場,招生形式靈活;“機關派”采用發文招生,生源不愁。
1.合作是大勢所趨
俗話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從上面的比較研究可以看出,高校培訓與社會培訓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高校有師資和學科優勢,但離市場較遠,專注于培訓的教師較少,另外受制于管理體制,不太重視教育培訓,也不太適合開拓培訓市場。社會培訓機構有機制靈活的優勢,熟悉市場規律,但沒有師資,創業初期的“短期行為”不可避免。政府機構有政策和生源優勢,而這兩點則是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最關心的。從本質上來說,師資、場地、生源、管理、營銷、政策等構成了教育培訓的基本要素。其中,政策和生源是最核心的。從政策上來講,國家鼓勵政府購買社會的“教育培訓”服務,這給社會培訓機構和高校培訓機構帶來了紅利。今后政府培訓機構將逐漸淡出具體的教育培訓領域,但卻仍然主導著教育培訓領域的發展方向。從生源上來講,政府影響著大部分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培訓生源,而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則有自己獨特的生源渠道和招生方式。
管理學要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做自己最擅長的事。作為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來說,目前在教育培訓領域都不太專業。一部分教育培訓機構會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越來越專業,而高校也可以在某些培訓領域保持自己獨特的地位。所以,高校與社會培訓機構必須在招生、營銷、師資、課程、項目、信息和場地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不僅如此,他們還必須與政府合力,為提升勞動者素質、建立人力資源強國共同努力。
2.合理分工,專注于自己的優勢領域和擅長領域
根據高校和社會培訓機構不同的特點和資源稟賦,筆者認為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應該有合理的教育培訓分工。一般而言,系統培訓項目以高校為佳,短平快項目以社會培訓機構為主,高端項目則要各方聯合開發;學程長、分散式、綜合型的培訓項目以高校見長,學程短、集中式、專題型培訓項目以社會為主;干部培訓、前沿知識技術以高校占優,企業管理、課程輔導以社會培訓機構為主。
3.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
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前提是了解客戶需求和學員實際。這就需要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調研可以針對某個行業、某個企業、某個群體、某個專題。需要培訓講師、課程開發人員和市場調查人員共同參與。培訓內容要從存在的問題開始切入,采用問題導向式培訓。培訓要著眼于問題解決,同時也要有一定前瞻性,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1.高校培訓應采用項目制
社會培訓的師資多來自高校,但高校為何無法很好地使用這個資源?說明高校培訓的體制機制有問題。現有體制下,教育培訓的責權利不明確,各方積極性都不高。在項目負責制中(見圖1),教育培訓的項目負責人負責培訓項目策劃開發、市場招生、培訓師資聘請、培訓過程監督與控制等,是高校培訓項目實施的中堅力量。繼續教育學院則負責項目論證、立項、項目負責人遴選、合同簽訂、監管和品牌建設等。項目負責制十分契合教育培訓市場的特點,有利于理順校內教育培訓管理的體制機制,從而提高實施績效。
2.大力加強培訓師資建設
高校應采取措施,遴選、培養一批從事教育培訓工作的名師。可采用招標立項或課題研究方式,延攬一批教師投身教育培訓,促進部分人向同時具備“高校教師”和“培訓講師”資質和素質的“雙師型”方向轉變。須加強對培訓講師的培訓,請進來送出去,到其他高校或社會培訓機構研習。大力推進培訓教師到企業調研工作,可與高校教師培養計劃緊密結合,每年寒暑假安排培訓講師到企業或地方調研、掛職,搜集問題和培訓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出相應的優質培訓課程。
3.高度重視培訓教學改革
面對在職人員的培訓教學必須擯棄對在校大學生講課的方式,精講理論知識,突出前沿知識,大量研討互動,更多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模擬教學、研究式教學。角色扮演、互動沙龍、微課視頻、拓展訓練等應該適當引入管理類培訓課程。對于技術類培訓,須重視技術要點的操作訓練,要學練結合、勞逸結合,增強實效。

圖1 高校教育培訓采用項目負責制示意圖
4.著力推進培訓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培訓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有效利用信息與網絡技術成為教育培訓的一大課題。在線學習系統以其覆蓋廣泛、不受時空限制、可實時更新等優點而倍受青睞。微課比較契合成人學習碎片化的特點,應大力開發培訓微課程。要善用其他課程資源,比如引入慕課資源,把內外資源都有效利用起來。要大力推行培訓管理的信息化,從前期市場調研、項目課程開發,到招生報名、教學管理、質量監控、項目營銷,再到培訓跟蹤服務、學員資源再開發等,都可利用微信、微博、QQ等載體,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讓教育培訓管理實現智能化。
5.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優秀團隊
體制機制創新是高校教育培訓工作的當務之急。不改革現有培訓管理體制機制,高校培訓的現有優勢就會逐漸喪失,越來越失去競爭力,甚至被培訓市場淘汰。要改革現有教育培訓管理體制,逐漸實現管辦分離。改革財務制度、薪酬制度和分配制度,釋放活力,調動積極性。建設好培訓管理、培訓講師和培訓營銷三支隊伍,尤其要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營銷團隊。高校培訓必須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僅有管理人員、培訓講師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一支熟市場、精營銷、會招生的營銷團隊。這個團隊還要注重培訓學員的后續服務和客戶資源再開發,把教育培訓作為一個終身服務的產品和品牌來用心經營。

附表1 高校培訓與社會培訓對比圖表
[1]徐明祥.社區學習共同體在中國的廣闊前景[J].中國成人教育,2014(14).
[2]劉勇,趙炳文.普通高校土建類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管理模式研究與創新[J].繼續教育,2015(7).
[3]閆桂芝,王愛義.關于繼續教育的幾點思考[J].成人教育,2012(3).